当所有的文字、图片、影像不足以呈现它万分之一的震撼、优雅与惊心的美,那我接下来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无非是一个被美撞击过的渺小年轻人,竭力用片言碎语拼凑一个关于它的片面记忆。它是什么?于我,它是摩尔人艺术造诣淋漓尽致的体现,让我目瞪口呆的旷世巨作,颠覆我心中less is more理念的建筑,是令人沉默着叹息的阿尔罕布拉宫。
13世纪时伊斯兰势力的大溃败时期,摩尔人失去在西班牙统治了几百年的领土,唯独剩下格拉纳达一座城市,而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正是摩尔人在此苦守时建成的。一个已经沦陷的国家,和即将沦陷的城市中缓缓筑起的华美宫殿,是摩尔人竭尽所能留下的艺术品,亦是他们对曾经昌盛的国土最后的回望。仿佛繁华过尽扭头转身时便迎来轰然颓败的瞬间,所产生的惋惜、留恋与凄美之情赋予了阿尔罕布拉宫哀伤的特质。它见证西班牙人对摩尔人的驱逐,历经多次爆炸和长达百余年的荒废,最终于19世纪被长期修缮得以恢复原貌。所以今天越见宫殿的惊心之美,越觉得悲从中来。
然而进入阿尔罕布拉宫核心的纳塞瑞斯王宫(Palacio Nazar í es)参观时,一瞬间便将它的身世抛之脑后,看那细巧、华美的雕刻花纹密密麻麻布满整面墙壁,取而代之的是词穷的赞叹。仅是一面墙上,花纹中显现的植物抽象图案就有几十种样式,同时铺有徽章式的图案、阿拉伯文字等,杂糅在一起,被排列组合于整面墙上,却丝毫不凌乱,反倒觉得繁复精美中透着秩序感。
阿尔罕布拉宫中的图案严格遵从伊斯兰装饰图案的呈现形式,有雕刻、镶嵌、彩画组合。据说,每一块图案上所用的釉料的颜色会因每日光线、观看角度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纯度和感官变化。虽是平面的图案,却也因色彩的不同,制造出前后排列的错落感和凹凸感。所以无论目光落至何处,既有正面华丽之美冲击的震撼,亦有前后上下错落排列的层次。粗看如观望一场抽象几何图形的绽放仪式,细观方知每一个图形独一无二的魅力。
若走近一些仰头望向侧面一块墙壁,上方马蹄形的拱券,由温润的白色和蓝色点缀而成,错落有致。从部分纹饰的夹角处可看见仍有红色的痕迹。不知是否历经多年,红色已然褪去,只留下如象牙白的墙面和底蓝色相互映衬的美丽。而如今看见的白,也不知在多年前,是否相同?惋惜于无论今日如何称赞它,却始终无法见到它最初的模样,如同历史的真相在漫长的岁月中,总有流失。
大使厅内似是无须担忧颜料褪色的问题,因整个厅内整面墙的雕刻图案所带来的震撼,始终无法与身处厅内抬头仰望穹顶后的惊叹相提并论。只要你稍稍抬头,便会被那雕刻了8000多个星形雪松图案的穹顶彻底吸引。仰望穹顶,它呈深褐色,结构上有由下端方形不断向上呈圆弧形的动势。穹顶大面积的暗沉与下方镂空高窗和整个厅内的象牙白色形成强烈对比。
穹顶上的星星形状排列组合成如花朵的样式,以同色系的赭石色,深浅不一地同穹顶的主色区分开来。仿佛置身于黑暗之中,那浩瀚宇宙不断引我向上飞翔,而后我与散布的灿烂烟花和璀璨夺目的繁星同游。仅是通过穹顶的结构和图案、颜色的排列组合,就使人产生如此奇妙的幻觉。若是曾经在这里被接待的使臣贪看,阳光同时从上方不规则图案的窗户上倾斜下来,岂不要在柔和的白昼之美和黑暗却尽显灿烂的宇宙中来回转换?坐于中间的苏丹王顿时浑身散发着神性光芒,令使臣全然忘记我是谁,在哪儿,将要做什么。
几何图形的力量在宫殿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阿拉伯纹饰中的几何纹以星形元素为主,由此衍生各种排列组合,三角形变为五角星形,甚至是八角星形的穹顶,除此之外,十字形、万字形等各种图案的排列组合,让人眼花缭乱。宫殿中的姐妹厅的穹顶,便是让人见过之后无法忘却的八角星形穹顶。据说,穹顶上的钟乳石拱的装饰,由早期的工匠将一个个的石膏设计好形状,制造出来后,再逐个将它们堆砌于建筑的穹顶上,堆积成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八角星形状的穹顶的每一个夹角中央有一扇镂空图案的窗,光洒进来,钟乳石状的厚重感与窗户的通透形成对比,感官上不觉沉重,而穹顶也宛如一朵精致的花。
姐妹厅外部是经典的阿拉伯式庭院,狮子中庭。124根棕榈树般的柱子,支撑起雕刻精美考究的拱形回廊,庭院中央12只白色大理石狮托起一个大水钵(喷泉)。因伊斯兰禁止具象绘画,所以宫殿中运用狮子形象做为雕塑实在难得。
虽狮子并不像狮子也毫不威严,但12只狮子嘴里吐出的细细的水流,流向被划分十字状的四条水渠内,供给整个宫殿,实用且可爱。四条水渠中藏着建造者的寓意,代表着《古兰经》中所说的四条河流,水河、乳河、酒河、蜜河。水渠嵌于地板中央,因细窄所以不显突兀,几乎与地面融为一体,在未破坏宫殿美感的基础上,为宫殿供水制造流动的美感。
整个宫殿无论从极致的装饰、装饰内所蕴含的深意,还是从更为实际的引水方面,无不透露着摩尔人的智慧。这样的宫殿,当真是想搬上一个梯子,举灯对着一面面墙仔细看过去,若要将所有纹饰细细看完,少说也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光是这座不大的皇宫,我来来回回看了四个多小时,却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和细说,只得置身于其中亲身感受。
走出皇宫,站在山巅之上的阿尔罕布拉宫,俯瞰整个回廊式的阿尔拜辛区域及整座城市时,我拿出了耳机,播放《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这支曲子来听。简单的旋律被演奏者用西班牙吉他、轮指的手法演绎出了这支哀婉的曲子。干净纯粹,旋律均匀地铺开,只是通过起起落落的音符营造饱含了悲情、惋惜、悔恨以及无尽的思念感的氛围。在这曲子中看着摩尔人用最后的眼泪滋养的宫殿,感慨如今四周葱郁的树木已然长大,以深绿色托起悬崖上凝重的宫殿遗迹。而土红色的斑驳墙面是历经日月星辰几个世纪更替后的沉淀色。像我这样的游客匆匆几眼,或驻足停留,宫殿内的故事总是一遍遍重复讲,却怎么也讲不完、留不住。随着夜的悄然而至,阿尔罕布拉宫更像在山巅俯瞰格拉纳达城,而山下新城熠熠生光,星星点点的灯是光芒的生机也是眼泪盈盈。
这样一座宫殿内的故事,光环、叹息、惊叹都同样多,风霜雨水和赞许声一并浇灌它。所以离开时我一言不发,只是走得缓慢。回到山下阿尔拜辛区的酒店,夜逐渐暗下来,这个保留至今的伊斯兰街区,曲折的小路上,古老的墙面很多处已开裂,房屋重新刷上掩饰不了历史沧桑痕迹的白色,在昏黄的路灯下,更显幽暗与古朴,与前方的阿尔罕布拉宫遥相呼应。我望着它,同样无法很好地记录它,即便是记录也是徒劳。
那一日我曾想,在旅途中你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去记录?是用双眼去看身心感受?拍下一些画面好让日后可以反复而清晰地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还是以绘画、写作等形式描绘记录当时的环境与心境?大多时候我们竭尽全力去记录,渴望留下一些什么,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即便用上所有的方式,人依旧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不可通过回看来假设我们还在那一时那一处。当我们记录下的那一刻起,一切的消亡已然开始,所有的成品无外乎是真实经历的复刻品。所以我在阿尔罕布拉宫中,关掉相机,也未写只言片语,只是呆呆地看。这许多苍白文字,也仅能算做我一个拙口笨腮之人,自己对自己讲述的回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