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国内外关于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研究有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1)国外学者的协同理论和福利供给多元理论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协同理论指出各个财务供给主体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为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和财务支持。现如今,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存在很多问题。一般来说,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主体主要是家庭、机构和政府,家庭养老可以给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但是缺乏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养老能够提高社会化的服务水平,但是很难满足失能老人不愿离开原有居住地的心理需求;政府养老主要是保障失能老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强调公平性,所以很难为不同失能等级的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照护服务和额外的财务支持。所以各个主体应该如何协同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福利供给多元理论提出政府、市场、社区和社会组织都被视为福利供给的主体,这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提供了新的思路——个人或家庭不是唯一的主体,政府、市场、社区和社会组织应共同构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体系。但是,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如何深度融合以实现适度满足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需求的目标,现有成果还缺乏深度融合机制的研究和政策路径探寻,需要通过供给主体融合机制的设计加以优化。

(2)关于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费用到底应该由谁供给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学者对于这个责任分配有着不同的理解。国外一般采用的是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社会积极协作参与的机制,即把有限的照护资源用于最需要照护的失能老人中,这样既提高了照护效率,又节省了照护资金。同时,国外学者也强调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需要加强各类主体信息交换,促进相互协调,以保证失能老人享受到优质的长期照护服务。同国外研究相比,我国对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研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学者从国情出发,分析失能老人所面临的长期照护风险,并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得出需要多元主体共同承担失能老人长期照护财务供给的费用,才能为失能老人提供更好的长期照护服务。对于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财务供给应该怎样分配,应该怎样建立长期护理财务供给多元主体融合机制,国内学者还没有给出相应的研究结果。

(3)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供给主体的研究缺乏宏观视角。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供给制度怎么来构建,顾名思义,单一的财务供给责任主体已经难以维系失能老人长期护理的基本需求,多元主体的思路设想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多元主体理论思路很宽泛,但是多元主体的责任和边界如果不清晰,一方面可能会形成“群龙治水”,形成福利“叠加”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各主体之间推卸责任,多元主体也就会形成无主体格局。所以需要对福利多元理论在失能老人长期护理财务均衡中加以优化。


[1] M.A.Rivlin and J.M.Wiener. 1998. Who Should Pay for Long-term Care for the Elderly?The Brookings Review,pp.1-3.

[2] 林志鸿:《德国照护保险照护需求性概念与制度化意涵》,《小区发展季刊》(台湾)2000年,第258~269页。

[3] 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台湾医学会杂志》2003年,第71~75页。

[4] J.A.Schnepper. 2001. Can You Afford Long-term Care?USA Today Magazine,pp.9-25.

[5]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 刘继同:《中国现代家庭福利政策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社会政策研究》2016年第1期,第98~110页。

[7] 黎建飞、侯海军:《构建我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研究》,《保险研究》2009年第11期,第65~71页。

[8] M.Gordon. 2001.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Employee Benefits Journal,pp.9-24.

[9] 徐斌秀:《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中国老年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构》,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 J.R.Brown and A.Finkelstein. 2015. Supply or Demand:Why is th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o Small?NBER Working paper,pp.10-12.

[11] 黄匡时、陆杰华:《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照料时间研究——基于生命表的考察》,《中国人口科学》2014年第4期,第92~101页。

[12] 邓子纲、雷俊:《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的三个维度》,《社会保障研究》2014年第4期,第44~49页。

[13]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4] 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1期,第71~79页。

[15] 袁小波:《构筑家庭照料者社会支持体系》,《社会福利》2010年第6期,第27~28页。

[16] 符柯:《农村失能老人居家长期照护问题研究——以河南省N县为例》,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7] 曹艳春、王建云:《老年长期照护研究综述》,《社会保障研究》2013年第3期,第56~65期。

[18] 王德文:《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照护的困境与出路》,《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90~98页。

[19]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2。

[20] J.R.Brown and A.Finkelstein. 2005. Supply or Demand:Why is the Market for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so Small?NBER Working paper,pp.10-12.

[21] E.Sharman,J.Healy,B.Lokuge. 2006. Australia:Health System Review. Health Systems in Transition,pp.105-107.

[22] R.Rose. 1986. Common Goals but Different Roles:The State’s Contribution. 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pp.1-20. A.Evers,H.Wintersberger. 1990. Shifts in Welfare Mix. Their Impact on Work,Social Services and Welfare Policies,pp.23-30.

[23] N.Johnson. 1999. Mixed Economies of Welfare: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entice Hall Europe,pp.31-37.

[24] 陈慧、刘晋:《中国老年长期照护多支柱保障模式研究》,《经济问题》2014年第8期,第20~23页。

[25] 尚晓援:《从国家福利到多元福利——南京市和兰州市社会福利服务的案例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16~23页。

[26] 杨超柏:《我国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关系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7] 张俊良、曾祥旭:《市场化与协同化目标约束下的养老模式创新——以市场人口学为分析视角》,《人口学刊》2010年第3期,第48~53页。

[28] 徐玮茜:《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9] E.Ostrom,L.Schroeder & S.Wynne. 1993.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Policies in Perspective. Boulder,CO:Westview Press.

[30] P.Zweifel and W.Strüwe. 1993.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in a Two-Generation Model.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pp.65-67.

[31] 陈慧、刘晋:《中国老年长期照护多支柱保障模式研究》,《经济问题》2014年第8期,第20~23页。

[32] A.Davey,E.E.Femia,S.H.Zarit,D.G.Shea,G.Sundstrom,S.Berg,M.A.Smyer & J.Savla. 2005. Life on the Edge:Patterns of Formal and Informal Help to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Sweden. The Journal of Gerontology:Series B,pp.281-288.

[33] M.H.Cantor and M.Brennan. 2000. Social Care of the Elderly:The Effects of Ethnicity,Class and Culture. New York:Springer.

[34] 席恒:《分层分类:提高养老服务目标瞄准率》,《学海》2015年第1期,第80~87页。

[35] 郑阳雨璐、潘国臣、陈森松:《财务可持续的长期照护制度构建研究——基于台湾地区的经验》,《社会保障研究》2018年第3期,第102~112页。

[36] 吉鹏:《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主体间关系解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6期,第184~189页。

[37] 雷继明:《家庭、社区与国家:农村多元养老机制的构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38] 曹信邦:《中国失能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研究——基于财务均衡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