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一、本书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为《导论》,重点是为学习下篇的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原典文本,做知识、方法上的铺垫。
二、下篇为注疏考证《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本书以2013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刘渡舟主编《伤寒论校注》重刊本为底本,复与日本东洋医学会伤寒金匮编刊小委员会2009年5月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赵开美辑印《仲景全书》中翻刻宋板《伤寒论》之影印本《善本翻刻 伤寒论》,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据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赵开美翻刻《仲景全书》之《伤寒论》影印本对勘,去其微瑕,取为底本。根据对条文原典文意的理解,重新做出句读。原文改用简化字体。原文方后“右×味”,“右”字,按本书横排形式应改为“上”,为了保持原貌,不予改动。
三、为凸显赵开美翻刻“宋本”特征,本书保留了极少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如畜血,用“畜”,不用“蓄”;旋覆花汤,用“覆”,不用“复”;病差,用“差”,不用“瘥”等;又如《辨脉法》第2条中用“鞕”不用“硬”,太阳病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注中“如水流漓”之“漓”与《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2条“如水流离”之“离”并存等。
四、本书按赵刻宋板原顺序进行诠释。赵刻本原文无序号,为顺应读者检索习惯,六病诸篇398条之条文序号仍顺承旧例,悉依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重庆市中医学会“新辑宋板《伤寒论》”之序号;以“[ ]”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
五、本书六病诸篇前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以及六病诸篇后之“诸可”与“诸不可”各篇,依赵刻宋本之自然段落,各自单独编列序号,以“[ ]”标记于条文末行之尾列。根据内容,个别地方略有调整。
六、本书六病诸篇原文之后,附列《脉经》《金匮玉函经》《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相对应的条文”,以便于进行校读。这些“相对应的条文”,在不同的传本中,或为一条,或为数条,或缺如。各传本相对应的方剂不录。唯增录《金匮玉函经》“柴胡加大黄芒硝螵蛸汤”“又大陷胸汤”。
七、本书六病诸篇原文后附列的《脉经》选用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元代广勤书堂刊本;《金匮玉函经》选用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清初本衙藏版影印本;《千金翼方》选用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清刻元大德梅溪书院本;《太平圣惠方》选用196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均改用简体字。本书引用的《金匮要略方论》,选用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影印中国中医科学院藏明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第四种。
八、本书对原文进行的诠释,包括释义、阐发、书证、前后联贯、比较、互相印证;解词是以按语的形式贯串于其中;根据不同的条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九、在赵刻宋本中,自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至卷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两篇除外),每卷的篇目与正文之间有若干条文,这些条文比正文低一格以示与正文的区别;同时,这些条文与正文相比,缺少了修饰辞语,使条文显得更加简练。本书此类条文用不同的字体与正文加以区别,条文后的( )内编号与同篇正文条文后[ ]内的编号相对应。
十、附篇含词语、药物、方剂索引与《伤寒类方歌纂》:
(一)词语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词目后是条文序号)
(二)药物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方名后是条文序号)
(三)方剂索引(按首字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方名后是条文序号)
(四)《伤寒类方歌纂》(本方歌系清代耿刘霦编次,为适应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略做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