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环境与策略
- 张言彩等编著
- 3126字
- 2024-05-17 17:27:47
1.5.1 驱动力
不同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驱使。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从根本上说都是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即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新的市场
一般认为,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不同文化中的人的本性与心理中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开创和服务国际市场的重要基础。大多数国际市场并非自然形成,它们必须通过营销行动来“开创”。一些优秀的全球企业发现,成功的全球战略必须建立在实施全球化功能和满足全球化需求的基础上,任何满足这些共性的行业都可能成为全球化的行业。在选择产品市场时,与上述元素相应的基本需求可以通过某种全球化的行动来满足。为全球性产品所做的广告一般具有某种普遍的吸引力,适用于各国文化。全球性产品的广告方案可以是统一的。统一的广告方案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存在一些普遍的需求和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诱饵。可以看出,如果发掘需求是一种共性,那么广告和市场定位的基本着眼点和着手点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
2.宏观环境驱使
今天,世界各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彼此融合在一起,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的标准。此外,共同的绿色环保哲学,共同的打黑、扫黄、扫毒和反腐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等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使得文化走向融合,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促进了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和生产社会化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也通过“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争取实现维护民族经济主权与发展民族经济的双重目标。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之后,世界形势总体上趋向于缓和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均利用难得的和平年代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战略重点,经济因素在国家关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许多国家把经济安全提到了战略高度,商业竞争手段也不断创新,国家之间正形成一种新的互动机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随着更多的国家逐步与国际接轨,出现了世界各国均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局面。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各成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大幅下降,为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服务性机构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科技发展历来是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源泉。近年来,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领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快捷、便利的现代化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大规模应用,经济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资本的跨国流动速度大大加快,商品交易日益网络化、全球化。以微电子学理论为基础、微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体、全球信息互联网的形成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全球结合为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纵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能即时掌握信息。
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机构更加现代化,相互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资金融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近年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开始呈现出“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新特点,而且区域、集团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正逐渐代替相互竞争与对抗的关系而成为发展的主流。
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国家形成了区域性和跨地区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定期或不定期会晤机制,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行磋商,协调政策立场,制订行动计划等,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各国的跨国公司为获取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连。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推动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活动,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成本
经济全球化可以降低企业业务中工程化、制造、营销和管理等功能的研究、设计、创造和生产的成本,这在新产品需要大量投资且开发期较长时表现得尤为深切。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制药业,其新产品一般开发期为6~10年,需投入5 000万美元至几亿美元。巨大的开发成本和风险只有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得到弥补,仅凭一个国家的市场无疑无法支撑如此巨额的投资。
4.质量
企业进行全球生产能提高产量,可以创造更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支持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质量。同样是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研究和开发,全球性企业因此所获得的总营业收入可能是地方企业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倍。虽然投入比例一样,但投入金额总量却相差甚大。在制造和营销方面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统一的营销战略相对于在各国自立门户发展其营销的效率和效益都较高,所产生的消费者价值也较大。
5.缩短产品生命周期
现代消费者不但要求产品多样化,其需求的变化也非常快。为了适应现实需要,不但流通末端需要尽量减少库存产品,生产端也要实现多品种少量生产。从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出发,在国内饱和的产品,或者是落后和淘汰的产品仍然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成功销售,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增加销量,减少库存和降低成本。
6.杠杆作用
全球公司的一项无可比拟的优势就是能够有机会发挥“杠杆”(Leverage)效应,也就是同时运作于不同国家而产生的优势。它所产生的杠杆效应有以下类型。
(1)经验的移植
全球性公司可以在国际任何市场上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这种经验可以来自经营的各个方面,如战略、产品、有吸引力的广告宣传、销售管理实践、促销点子等,凡经国际市场实践检验过的,都可以运用于相似的市场环境中。这种潜在的可利用的世界性经验仍然不失为全球性公司“杠杆”优势的一部分。同时,管理模式也可能成为经验移植的对象。全球性的公司也可以根据经验不断修正计划、分析、调研控制和其他系统,然后推广至全世界。系统改进的推广使得公司成员能够彼此沟通,但切莫机械照搬,在不相关的市场之间错误运用“经验”的情形时有发生。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全球性的公司可以通过整体上生产量的增大来获得以前单个工厂所寻求的那种规模优势;也可以按产业链在不同国家的分布实施高效大规模零部件生产的办法;还能在全球范围内通过集聚效应而获得规模经济。较大规模的全球性公司甚至因此创造出提高竞争力水平和公司职员素质的良机,而不仅止于传统意义上规模经济的收获。
(3)资源利用
全球性公司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它有能力在全世界范围搜索闲置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从而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全球性公司来说,运用国际金融体系的特殊性可使母国货币突然大幅升值而不造成较大危害,因为对它们而言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本币”。在世界所有主要的金融市场上都有重要的投资时,全球性公司在融资时自然会选择最有利的条件,并将所获资金用于盈利机会最大的市场。
(4)全球性战略
全球性战略建立在了解整个世界经营环境,并确定其中的机会、威胁、趋势和资源的基础上。全球性公司最重要的一项优势是其全球性的战略。全球性公司进行世界性搜索的目的是寻找能让其运用自身的技能和资源,创造出较其竞争者更高的顾客价值的市场。全球性战略是为在全球范围内创造出必胜“竞价”而进行的设计,需要严格的原则、极大的创造力和持续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