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搞官本位下的民营军备厂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135字
- 2025-04-01 13:21:28
了解具体的情况,可谓是十分的恶劣,朱由检自然是召开了朝廷朝会,来讨论对这个各地库存铠甲的现况。
现在的朝廷效率比之前是已经大大提升了,百官们纷纷建言,毕竟皇帝从讨得二十年的欠税,加上从江南弄来一大笔的银子和田地,国库充盈到了极点。加上改成了年末统一缴税新税制后,最后的秋粮、库银就有七千三百万两,其次还有京仓都有一千大几百万石,可以说,国库至少有洪武爷在位时期的两三年钱粮了。
讨论的话题就是怎么快速增加铠甲、兵器的数量,皇帝的想法是大改兵械制造的环节,也就是地方军器局。
他预定的方案,引起百官的激烈讨论。
朱由检的方案简单点,就是由大明朝的户部、兵部、五军都督府各抽出十三人,由这三十九人牵头合作,作为常制进入朝廷的序列里,负责是将明朝官兵所需的甲胄制造、刀剑、火药、火枪、战船等兵器,讨论出个所需成本、数目、考教性能参数,交由民间制作。
所需的步骤就是将校准天底下的标准单位是否一致,并且矫正。
其次还有对兵器的监管需要大量地方官吏来控制负责,不至于闹出什么大事。
再就是对于大明律的更新编撰,不可能是很快整个天下都纠正过来,即便是现在的印刷手段已经是飞快了。
百官们的意见比较混杂。
一部分官吏以孙承宗为首,反对了朱由检的主张,认为皇帝此举对于大明朝的低下治民会有极大风险。
主张是在大明招募更多工匠为现在的库房增加兵器和火药、舰船,至于更新制度和增强这些兵器,可以增加一部分赏额,让匠人们在造兵器中通过奇思妙想来加强兵器能力,通过赏银的刺激来让工匠们自己来让整体军械变强。
孙承宗的方式在朱由检眼里,就是过去自己刷到的明末小说,主角们提出一个思路,再由工匠们自己去制作,做出的匠人加官进爵,给予丰厚的回报。
看似手段高明,实则在朱由检眼中,算是开创了大明的新弊病。
首先你的数量就上不去,招募匠人是要常年维持的,需要的成本,银子就不是个小数目,其次就是工匠你朝廷得派上多少人管理他?
在军队中,层层委名下去,一个人管上十几二十人就已经很厉害了,在民间这么搞,成本就是你公司的,从中央朝廷的任务中获得利润来维持,而在所谓的扩大军械局这个工程,不算贪污的朝廷大员,就是其中的小吏们都极其难以监管。
浪费那些被安插进来的监察,也需要大量钱两供着,这得多少钱?恐怕整个大明朝的军队饷银,一到两成都得拿来喂着这么庞大的军械部门了。
倘若仅仅是想法子,解决那些意淫小说中的一时之急还算可取,但现在是崇祯三年初,整个体制想长期稳定的存在下去,就只能是呵呵了。
还有那些派系官员,也是绝大多数,以户部的毕自严,以及内阁首辅,曾经东林媾和派大佬韩爌为首形成的激进派。
国库是有很多钱了没错!
但毕自严是当户部尚书穷怕了的,要不是穷怕了,他也不会当场那么支持袁崇焕这个贼子。
袁崇焕当初报告的五年平辽就很吸引皇帝,但吸引他毕自严的则不仅仅是辽东战争,他可不像崇祯差点被袁崇焕忽悠了,认为五年时间,能够灭掉建奴,毕竟从奴酋起兵,就有十万的兵力,在萨尔浒之战,折损了的兵力绝大多数也是蒙古鞑靼,奴酋自己的满洲大爷也就折了小几千人而已。
想要靠着辽东的六七万人,其中仅仅只有不到九千骑兵的明辽军,就想灭掉拥有七八万的建奴铁骑?
袁崇焕这个奸佞就是在痴人说梦!
那毕自严为什么支持他?
还不是因为袁崇焕和他保证,等他去了辽东,会给他省下每年一百二十万两的辽饷来!
所以当他得知了袁崇焕裁撤两万多名蓟辽新兵后,还是颇为满意的,经过他细算,这一次裁撤在不打仗的情况下,都已经节省下来朝廷一百多万两白银的粮饷,那两月里头,他甚至找来韩爌夸赞袁崇焕的实诚。
鬼知道这家伙居然通敌,险些把自己给害了!
边关总兵们包括东江镇的毛文龙,都有后金送的书信,但是这些个武将总兵都老老实实的把信件送达朝廷,只有个袁崇焕不仅身边安插了大量建奴的奸细,比方说张存仁这种贼人,被锦衣卫审了一通,立刻就招供了大量袁崇焕的罪证。
实话实说,毕自严自己只是想要减少的军费开支而已,倒不为过,此时皇帝挑出来的方案里头,他想都不用想,就大力支持,并且想法更激进,认为根本不必进行彻底的监察,若是真的监察过深,弯弯绕绕太多,监察的官吏可能就需要好几百甚至上千人,还可能贪污受贿导致成本增高。
而若是摊开到民间各地,既麻烦也花费太大。
主打的就是,查什么查,由这个兴兵监把装备的所需资料给那些民间商人来办,办好朝廷拨款买就是了,查这些个东西不仅浪费老子人力物力,只需三令五申,严禁缺斤少两,不就得了吗?
其次还有首辅韩爌。
韩爌作为首辅,也是当初的媾和派领袖,在皇帝在朝中严厉告诫媾和的心思后,现在就变成了一个自由派。
为什么叫他自由派呢?因为他现在是一个没什么其他想法的人,皇帝既然明确否决与后金媾和的政策和想法,那他现在完全是跟着皇帝走了。
内阁就是这样的,其存在就是尽量糅合六部官吏与皇帝的关系,并为皇帝解决一些事。
虽然有的时候文官强势时,内阁权利大的能叫板皇帝,驳回皇帝的旨意,但时下的这位皇帝,明显没给他什么机会。
既然皇帝现在的意思,是将这个军械制造以生意的方式,放到民间来竞争,从中取优,韩爌首先要考虑的是尽可能的往这个方向做。
“陛下此举甚妙,若是从民间招募工匠打造现有的军械,以官爵、银钱赏赐匠人,不仅对国库是个负担,难以持久,还容易使得将来军械长进依赖于工匠一例,时间长了,恐非良策。”
韩爌站出来说道,这意思很明白,就是告诉孙承宗,你这个成本太大,时间长了对朝廷的财政状况是个负担,皇帝这个方法挺好的。
孙承宗则是看了过去,想都不用想的站出来,朝着朱由检躬身道:“此法虽说要朝廷不少的钱粮供养匠人,但也朝廷能够控制这些个武备生产,不至于闹出些乱子。”
只是他话音刚落,支持皇帝政策的毕自严就站出来,反驳他道:“我大明律中本就是严办民间私藏兵器的,一旦查出,动辄酷刑伺候,孙阁老你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只要那些民间商人控制好生产的兵器,不流入民间,不就得了?”
“你想想,倘若民间有了那些个商人大办工厂,为朝廷生产、保养每年需要的兵器甲胄,这能给朝廷省下多少银子?”
“银子、银子!你毕自严,能当着我大明历代先帝的面,担保此法不至于引得乱民四起,坏了太祖传下来的基业吗?能吗!”
“就是!谁担待的起?”
“毕自严这个奸贼,就是他举荐了袁崇焕!”
“就是他!”
“你们放屁!”毕自严惊怒,这帮人怎么连这事都攀扯到他头上了,连忙大骂自证清白道:“谁都清楚!袁崇焕分明是钱龙锡、侯恂推荐给陛下,与我何干?再说,孙阁老他不也力荐袁崇焕?本官直言不讳,没有孙阁老在辽东重用他袁崇焕,袁崇焕怎么会逾越体制,得陛下信赖到了蓟辽督师的位置上?”
孙承宗没说话,但身后那些个支持他的主战派官员们纷纷开始大骂起来,这些个平日里斯斯文文的大明文官,那可是武德充沛,一个个都是要武考的,一些总兵官都不如这些个文官能打,此刻闹腾起来,仿佛真的下一刻要打起来!
“够了!都给朕闭嘴!”
一声怒喝从上座传来,众臣顿时心头一凛,一个个缩回了原地。
朱由检听得自己头疼,如果不是自己是后来人,且看的不尽是些清修明史,真会叫眼前这些人给忽悠瘸了!
“招募五百名工匠入工部,给朕造布面甲、札甲,所需用度交由毕自严亲自来办。”
“由民间厂商造甲胄、火器、兵器等三类,派遣小吏督察违逆之事,查出不端者,上报于朕,朕自会拿捏得当。”
百官闻言,也停下了争执,无不躬身应对,齐声道:“陛下圣明!”
皇帝不管你这些有的没的,官员们争吵再多,皇权既然有了主意,纵使你派系再难决策,此时也该由其定夺。否则,管你官本到了多高,一句话都不用说,自有皇帝断了你的前程,去了你的恩怨,拿办了人,查办出些案子,杀了充了兵饷。
这就是大明的底线!
甭管是太祖在位时,还是嘉靖爷在世,这都是个底线!跃过,抄家灭族,不迈过去,荣登数十年的光耀门楣。
说白了,这就是官本位。
依赖于皇帝的官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