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南迁
- 明末:崇祯二年重建大明
- 念久长合
- 3247字
- 2025-04-06 10:52:58
崇祯三年的六月底,天气晴。
实话说,这个鬼天气实在是可怕,难怪引起欧洲那么大规模的粮食减产,的确战争的因素很大,但毕竟西欧粮产是极其充裕的,按理说是不会粮食减产的。
随着朱由检处理这些月的公文,发现一个很明显情况,无论是河南还是山陕,多个省份的粮食产量都在锐减。
长江以北都在闹干旱或者是蝗灾,天气时多半是极其的寒冷,现在明明是夏天,晴空万里,太阳光却显得并不温暖。
甚至是江南、湖广有些州县也在拉响警报。
即便是朱由检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迁民入南,但是光山西、陕西和河南加一块,就至少有着三千万人。
如果朱由检什么都不做,这些人口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一定会大量的损失掉。无论他怎么样去提高江南的生产力,也不能说将粮食生产的规模几何倍数的增长,养是养不起这些人的。
并且这些人饿死冻死也会加剧地方上的粮食问题,还会导致流民增加,地方管理问题加大,甚至因为死者太多引起瘟疫。
朱由检于是再次下旨意:三省百姓,愿意前往南方的,朝廷给予所拥田地的同等土地的开垦亩数,但是不愿意的,则尽可能的保证他们有粮吃,让他们交一笔叫“南御粮难税”的税银,大概是每一石米,缴纳一钱到二钱银子,朝廷组织南方的粮商、民驿,从各个南方行省的驿站给你运。
这是个非常重的朝廷负担,尤其是崇祯年是小冰河期最难熬的时间,人是大量的冻死、饿死,整个路程要动用的民间运力,是非常可怕的量。
朱由检如果要避免这个,想要保证三千万人有粮食吃,有煤炭之类的燃料烧,有棉衣棉裤穿,为此朝廷至少每年要多付出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银子!
也就是说,这数千万人口已经变成了无效人口,不仅仅是无效那么简单,还是崇祯朝廷的一个负担!
朱由检自然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南迁大陆上的北民是必要的,至于协调南方,开荒的田地是不是水浇地,那就基本上别想了,南方的百姓也不是傻子,北人南迁有土地可以耕种就不错了,并且还免一到三年的农税。
并且想要尽可能缩减开支,准备应对灾害,朱由检就得考虑一项很难抉择的事情。
迁都!
皇帝打算迁都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民间和官场掀起了了惊涛骇浪。
这可比砍掉江南十几万人的消息还要震撼,甚至此事比之万历爷想换太子人选,更加的重大。
这下子,哪怕是畏惧杀头的官吏们再也忍不住了,纷纷上疏,不少文官大员登殿死谏,民间士子抗议者众多,北地各省官吏亦有动作。
皇帝拖了四天,才召开朝会,商谈此事。
“迁都是国策,北京城是拿着百姓的血汗在养,每年浪费我朝数百万粮银子,资费甚巨,北方寒灾到了如今的地步,若不南迁,岂不是要把我大明朝的百姓都活活冻死?”
找不找借口都无所谓,他迁都主要是省钱和吸引北方百姓南迁的。
至于政令如何快速通行,这是技术力的问题,暂时是不考虑了,全权交给卢象升和孙传庭给我盯着,总之朕是要南迁了。
皇帝不顾百官的劝阻,把问题用邸报的方式大白话的发出来:北方太冷了,朕反正是熬不住了,你们愿意待在这里挨冻,简直是蠢得不能再蠢了。
似乎是连更北方的九边官兵一起嘲讽了,但是他们应该无所谓,皇帝毕竟是给加了饷银和伙食的,骂两句咋了?天天被文人骂丘八骂的难道还少了吗?
总之就一句话,确定好了日子,朝廷就从北京搬回南京去了,在京的百官、勋贵也得收拾收拾,跟着皇帝一块走,这是旨意,谁管你愿意不愿意了?不愿意您辞官啊,南京的官吏巴不得少个掣肘的人呢,你们这些北方的官僚通通辞官那可是太棒了。
当然,要迁都没那么简单,安排迁都的官员和太监需要整理东西,以及安排皇庄之类的事情,也是非常繁琐的,想要开始迁都,至少也得要花个两个月时间。
朝廷要南迁的消息在邸报发达的明朝,仅仅花了一个月就在南方传开了,南方的士林那可是欢欣鼓舞,这代表着官本位的施展权利中心,从北人手中的北京城,要赶往南京了!
劲爆的消息带来的是各种对朱由检的歌功颂德,南方人是盼了二百年了,终于是重新把首都定在了南京城!
但是也有人担忧,猜测是不是朝廷迫于后金的威胁,想要南下放弃北方了,只不过很快朝廷邸报发出来,说明原因,众多南方士林才明白了。
皇帝嫌弃北方太冷了。
这个理由吧。
忽悠普通老百姓是行的,但忽悠聪明人那可就扯了。
天气冷冻的也是普通百姓,冻的是给你办事儿的人,你自己哪怕出了宫门,那也是随身带着暖炉、暖壶,哪里冻的着您皇帝呢?
但没人会揭穿皇帝的借口,毕竟这可关乎南方官员们参政的一个前途问题,没人敢跳出来戳穿。
而北方的言官御史开始抨击皇帝这个政策,南方的官员也是会嚷嚷的,顿时纷纷炸开舆论飞地,生员们一个个绞尽了脑汁,写出成百上千的文章,给皇帝陛下的迁都政策背书,给他想出许许多多的理由出来。
譬如说,当年刘伯温为洪武爷遍寻天下,天下龙脉,近乎全斩,唯独留下南直隶这么一条龙脉。当今圣上之所以迁都,也是得到能人异士的进言,皇帝回到南京城,那国运就能蹭蹭蹭的往上冲。
还有人支持一种说法,皇帝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听了太监的谗言,想要来到江南更好的抢夺钱财。
总之是议论纷纷,各种说法夹杂其中,但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南方能更上一层楼,文风与富庶更超过往。
随着皇帝正式的颁布迁都旨意,压根不把文官们的疏言当回事,京官们是感觉身心俱疲,肉疼的很。
家中老弱要先南下去南京安顿,北方的家宅要雇人安顿。若是有田地,部分人还是选择卖掉,毕竟荒了也算是浪费了。
这狗皇帝还把在雇佣仆奴上加了重税,真该死啊!
但又能如何呢?
地方官都给朱由检杀怕了,自己这些个京官们拼死也很难见得到他。
朱由检是成天的泡在军营、兵仗局、大明商会那乱跑,可以说,这位才是真正的明武宗啊。
那所谓的豹房,比起皇帝搞的商会差远了,商人们没进决策权利前,是官商勾结,各地商人在文官集团后面拉帮结派,浙党、楚党、徽党的各系争权夺利。
现在文官们是真的慌了,商人们居然直接依附于了皇权,成了一个个皇商。
那文官集团,尤其是京官们慌得很,急切想要整合内部,想要抱团取暖。
今年的军饷事实上已经是高达两千四百万两白银了,要不是皇帝搞来各地积欠二十年的地方税,又在江南杀了几万人,抢了几十万亩的江南田地发卖,在京中来来回回杀了千人的生员,这么多军费肯定是拿不出的。
朝廷过去,一年能到手的也就是不到两千八百万两白银,征税一个个都以奉宪为耻,以清廉为由抗税不给,连朝廷正税额都已经收不上了。
还得是派兵杀杀这些地方官的不正之风啊,至少京官里大有人在,是赞同皇帝的做法的。
像孙承宗那帮人,现在都不叫主战派了,而是尊皇党的人,又叫奉宪派。
是十分的没有文官骨气,紧跟政策,跟着皇帝摇头晃脑,指桑骂槐,一副谗言献媚的丑态。
当然事实上,这军费庞杂,朝廷看似拿出两千四百万两银子,真正用度上,有三分之一都是内帑出的银子。比方说粮商和猪羊肉的生意,互市中有大部分都拉到了商人手里变成猪牛羊来运作豢养,皇帝的分红拿的并不多,都直接拿去买肉了。
大明军队裁撤了三十来万人,这些人拿了银子上南方打拼了。
这九边将士的日子却大大改善,人人拿到手的月饷是翻了三四倍,明辽军原本的薪水是非常高的,在新军制下也是涨了一大截,其实哪怕是没有再加派的饷银,也是人人喜笑颜开。
再加上米肉供应,由供应商的商会、粮官、军户、厂卫,四方共同督管,还贴了告示邸报,每人每日吃的粮食、肉食上,就是管饱为主。两斤多的米粮和大块的肉,商人们哪怕是承担着海运、漕运的高额费用,但还是有的赚,循环的还不错。
皇帝现在的态度很简单,天天都会说上几次:朕允许你们贪,也允许百姓造反,都贪朕的银子别叫朕查出来,查到了从高到低都是重罪,造反的也得试试我大明边军手里的刀枪!
边军们很高兴,拿到手的银子多了,甲胄焕然一新,手中的火枪端的沉重,但是顿顿吃的三顿米饭加肉菜,这很不错。
当然也不是没有贪墨的,但底下的官兵真有人渴望那朝廷颁布的奖赏,揭发了自家副总兵,三司的人隔几天功夫就到了,将人拘走,拉去三司审办。
根本不存在什么家丁保着不让拉走,那可是一个个文官,国朝以文御武久了,何况那些查办的文官一个个是刻薄至极,手段残酷,武考出身的领头官吏一看就知道,一个人能干翻三四个家丁,连总兵都像鸡仔一样的抓走了。
说实话,这些文官拉去当兵才是最合适的,个个勇猛,谁也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