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蔡邕的抉择(上)

  • 枭汉
  • 枕金刀
  • 2388字
  • 2025-04-10 20:59:41

诸葛氏的族学顺利开学,只不过除了诸葛亮、诸葛均等族人外,还多了蔡邕的两个女儿,以及步骘、卫旌、步练师这三人。

虽然弟子人数不多,但是其中年龄各不相同,学习进度也不相同。

这时候学习门类纷杂,《诗》、《书》、《礼》等五经需要学,《公羊》《谷梁》包括关羽最喜欢的《左传》也需要涉猎。

除此之外,诗词、束发、绘画,也都要学习。

尤其是蔡邕还擅长术数、天文、音律,这些也都要教。

蔡邕已经年老,每一次教学都是倾心相授,生怕自己一生所学无法传承下去。

单靠他一个人,身体根本吃不消。

于是蔡邕果断发动了自己名士的影响力,写了一封亲笔信送往豫章郡治,昌南县,生生将隐居在家的徐胤请出山来。

徐胤,字季登。其父亲就是徐稚,也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主角之一。

父子二人皆以孝悌闻名,家贫务农,自食其力,两代皆不出仕。

到了徐胤这一代,天下已经开始显现乱象,豫章郡贼寇丛生,往来劫掠。

然而因为其人素有贤名,致使周围的盗贼非常敬仰他的为人,非但秋毫无犯,甚至偶遇的时候还会纷纷驻足施礼。

刘备听闻这位名士出山,也是第一时间就备齐厚礼,想要登门拜访,结果被蔡邕拦下了。

“徐季登久年居家,此次离开昌南,也只是听闻此地有几个不错的读书种子,想要亲自见一见罢了。”

“徐季登并无出仕之意,使君若是欲请季登出山帮助你治理豫章,恐怕只是空费时力。”

刘备躬身,“备深知徐公为人,必然不敢强求。此次前来,只是奉送一些给养之物,以供不时之需。”

“另外,蔡公与徐公目前尚无居所,备打算分拨一些人手,就近盖起两座院落,以供蔡公与徐公暂居。”

与城池不同,青砖盖起来的民居并不像城池一样需要为战争考虑,必须采用三合土作为粘合剂。

民居只需要考虑有一定的坚固性,能够遮风避雨,就已经足够。

再加上木梁、竹竿、草席都是现成的,所以建造起来速度奇快。

“不劳使君费心。”

蔡邕笑呵呵道,“老夫与徐季登,俱非贪奢享乐之辈。这族学中有足够房间供我等居住,存放书籍。”

“既如此,备便不多叨扰。蔡公与徐公但有所需,只管差遣仆役过来寻备便是。”

“每日餐食,备自会令人着时奉送。”

刘备再执晚辈之礼,拜了一拜,然后悄然退去。

看着刘备离去的身影,蔡邕悠然而笑:

“这位刘使君,尊贤重道,仁德爱民。而今天下各地纷扰,扬州之民能生活在他的治下,也算是今生有福了。”

说到这里,又忍不住轻声一叹。

......

高渊站在远方,将一切看在眼里,待看到蔡邕摇头叹息之时,却也在心中跟着轻叹一声。

只有他清楚,按照接下来的发展,恐怕用不了几天,朝廷或者说董卓,征辟蔡邕入朝的文书就会抵达扬州。

这一点并不难解决,只需要在各个要道上安排人手,所谓的雒阳天使,根本到达不了扬州。

蔡邕无疑是一位极好的师长,教学尽心尽力,甚至可以说已经开始燃烧自己。

而他的名声,显然能够成为刘备最大的助力,无论是整合江东,收服吴郡士族,还是进取天下,都会大有帮助。

高渊从心底里希望能将蔡邕留在扬州。

但是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董卓。

按照原本历史的进展,董卓第一次征辟蔡邕的时候,后者也是推病不去。

然后董卓以灭人三族作为威胁,逼迫蔡邕前往雒阳。后者不得已,只能动身。最终落得个在狱中身死的凄惨下场,令整座天下的士人为之叹息。

这说明什么?

说明最起码在陈留圉县一带,依然有蔡邕三族之内的亲人在世,否则也没必要如此害怕。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地方是,如何抢在董卓之前,说服蔡邕以及千里之外的蔡邕亲族,尽数迁徙到柴桑来。

陈留不比青州,并没有流寇威胁。在如今这种“安土重迁”的主流思想下,劝人舍弃家业,举族搬迁,实在是太过于困难。

更何况陈留距离雒阳太近,离柴桑太远。就算真能劝动蔡邕的亲族,这一路上恐怕也会遭到董卓的围追堵截,其中有着数之不尽的风险。

取一还是取全,必须要做出抉择。

“罢,这一切还是得交给蔡伯喈亲自决定。”

高渊轻轻敲响族学的大门。

“小郎君是说,董卓假借天子之名,欲征辟老夫进京入仕?”

蔡邕在案几前就坐,手捻胡须,一脸疑惑,“董卓为并州牧守,不过是一介外臣,如何能欺君罔上,假借天子之名?”

唉,这老头在扬州待的太久,对于雒阳的局势完全不了解。

高渊没办法,抽出一张帛书递了过去:

“前些日,董卓已经收纳了故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的部曲,并唆使吕布斩杀执金吾丁原,连同其麾下部曲,一起吞并。”

“加上其本部兵马,如今恐怕已有五万之众,且其中大部,均为并州、凉州这等边地,以及司隶一带的精锐骑兵。”

“董卓兵强马壮,单靠朝中那些士大夫,如何能够与之抗衡?”

高渊想了想,还是没有把袁隗与董卓的勾结抛出来。他的目的是尽力劝说蔡邕留在扬州,而不是把更为复杂的问题丢出来,空耗蔡邕的脑细胞。

“便是在五日前,董卓已经于朝堂之上,公然谈论废立天子之事。满朝文武,也只有卢尚书有胆量,站出来为天子抗辩。其余诸公,也只是坐而任之。”

“竟有此事?”

蔡邕听完神色大变,拍案而起,“董卓此贼,欺君罔上,老夫安肯仕于左右,便是身死,也绝不应诏!”

想也是如此。

按照这会儿的规矩,严格来讲董卓还不是天子,所以最多是上表举荐,然后再以天子名义下诏。

对于董卓而言,这也是利益最大化的方式。

若是蔡邕应诏,董卓就成了前者的举主,二人便有了一层君臣关系。

的确很恶心,但是很实用。

这也是蔡邕发怒的原因。

高渊早有所料,只是轻叹一声,“若是董卓以蔡公三族相逼,当如何是好?”

“这...何至于此?”

蔡邕脸色惨白。

他心里也清楚,若是董卓真能干出来废立天子这种逆举。那用族人的生死来逼迫蔡邕受诏,还真不算什么出格的行径。

缓上一缓,蔡邕语气悠悠:

“若真如此,为免连累亲族,老夫也只能受诏而行了。”

“蔡公,以我之意,不若手书一封,发往陈留,早做准备。倘若董卓果真以亲族相逼,便尽数赶往延津。太史子义如今正在东莱,只需书信送到,随时可以率船接应。”

“不必了。”

蔡邕挥一挥手,闭上双眼:

“祖宗之地,不可轻弃!”

“老夫年事已高,便是受诏入仕,最多不过以身饲虎罢了,又有何惧?”

听完这番话,高渊的心渐渐沉入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