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keloidalis nuchae)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又称头部乳头状皮炎(dermatitis papillars capilliti)、瘢痕疙瘩性痤疮(acne keloidalis)、项部硬结性毛囊炎(folliculitis nuchae scleroticans)。发生于枕项交界的后发际处,形成瘢痕的慢性毛囊炎。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多发生于有瘢痕素质的中年男性。

【临床要点】

常先有脂溢性皮炎或痤疮,以后在枕项交界处的发际内外,出现散在的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和脓疱,互相融合成硬块,最后形成不规则的瘢痕性硬结,有时可见萎缩毛囊所致的小凹陷和残留的束状头发穿出,脓液很少(图2-10-1~图2-10-3)。自觉轻度瘙痒。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绵延,常可达数年或十数年之久。

【病理学特点】

早期毛囊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样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毛囊周围脓肿形成。陈旧性损害为慢性肉芽肿性炎,成纤维细胞增生,浆细胞增多,出现异物巨细胞及角蛋白颗粒。愈合时出现许多粗大的胶原束。

【治疗要点】

少吃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局部外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软膏、1%红霉素乙醇。毛囊炎明显者可口服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米诺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瘢痕形成者可皮损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放射性核素敷贴、浅层X射线放疗;小瘢痕也可直接手术切除,术后外涂咪喹莫特,每天或每2天1次;大瘢痕形成者需广泛手术切除或CO2激光磨削,对顽固难治者,可切除后植皮。

图2-10-1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一)

图2-10-2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二)

图2-10-3 项部瘢痕疙瘩性毛囊炎及继发性回状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