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猩红热(scarlet fever)
猩红热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少数可由食物、餐具、皮肤接触或产道感染。
【临床要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发病为多。主要发生于1~10岁的儿童,亦有成人发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骤,突然恶寒、高热伴头痛、咽痛、急性病容,婴儿可因高热发生惊厥。此时,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上有灰白色渗出性膜,易被擦除;软腭充血,有点状红斑、瘀点。病初为白色舌苔,舌乳头红肿、肥大、突出,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面呈鲜红色,舌乳头红肿突出,称为“红色杨梅舌”(图2-16-1)。颌下淋巴结肿大。起病1~2天后发疹,皮疹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约24小时遍布全身。皮疹呈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图2-16-2,图2-16-3)。肘窝、腋窝、腕部及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的皮疹更加明显,可形成密集的出血性暗红色线条,压迫不褪色,被称为帕氏线(Pastia线)。面颊及前额部充血潮红,而口鼻周围正常肤色或苍白,称“口周苍白圈”,具有特征性。皮疹一般在出现后48小时内达高峰,此时皮疹呈弥漫性的猩红色,持续2~4天后,依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然后开始呈糠皮状、大片状,手套、袜套状脱屑,甚至暂时性脱发。少数患者并发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的损害。
【病理学特点】
真皮浅层水肿,小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学改变无特异性。
【治疗要点】
一般处理应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多饮水促进排泄,高蛋白、高热量、多维生素饮食,注意接触物和排泄物消毒并对症治疗。全身治疗:青霉素为首选药物,重症患者,加大青霉素剂量或应用双氯西林。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克林霉素或四环素族。局部对症处理。

图2-16-1 猩红热(一)

图2-16-2 猩红热(二)

图2-16-3 猩红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