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分枝杆菌性溃疡(mycobacterial ulcer)

分枝杆菌性溃疡由溃疡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临床要点】

皮损好发于小腿和前臂。初起为孤立的、无痛的、坚实的皮下结节,缓慢增大。几个月后结节表面有痒感,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坏死性溃疡,并迅速向周围扩展。边缘呈不规则状并具潜行性。周围皮肤隆起,色素沉着。溃疡面覆盖黄灰色松软的坏死组织。溃疡数目多为单个,但其周围可能发生卫星状溃疡。溃疡直径小者2mm,最大可占据整个肢体(图3-9-1)。局部淋巴结不肿大。无全身症状。皮损虽有自愈倾向,但如不治疗,则能持续几个月乃至几年。愈后往往由于瘢痕挛缩,造成严重的畸形。

【病理学特点】

溃疡前期:皮下脂肪组织坏死,细胞核消失,纤维蛋白沉着,在坏死部位有细小钙沉着,网状纤维增加。溃疡期:真皮胶原纤维变性,小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在真皮内亦能见到细菌。溃疡后期:部分病灶内可见到巨细胞和泡沫细胞。此期可见表皮下有呈带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浸润,或在坏死细胞的上方出现散在的结核结节样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治疗要点】

小的结节应该切除,较大的结节或溃疡切除后植皮。应用抗结核及抗麻风药物,特别是抗麻风药氯法齐明,可望较早治愈。此外,应积极预防继发感染。

图3-9-1 上肢分枝杆菌性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