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主要通过皮肤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等,皮肤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而备受关注,成为一种全新的给药系统。目前FDA已经批准多个透皮给药的制剂,如雌激素。
外界物质经正常皮肤吸收的途径可能有三种:①通过皮肤毛囊皮脂腺或汗管;②透过角质层细胞间隙;③透过表皮角质层细胞本身。事实上,以上三个途径都存在。目前认为,角质层细胞是皮肤吸收的主要途径,毛囊皮脂腺及汗管次之,只有少量物质可透过角质层细胞间隙而被吸收。当然,如果角质层甚至全层表皮丧失,残留的真皮部分就将具有几乎完全的通透性。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皮肤的结构
不同部位的皮肤,因角质层的厚度不同,吸收能力亦有差异。一般不同部位皮肤吸收能力依次为:阴囊>前额>大腿内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婴儿皮肤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强于成人,故应特别注意外用药物吸收后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因为表皮角质层是皮肤屏障作用的主要部位,所以伴有角质层剥脱或损伤的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通常使屏障作用降低而吸收能力增加。例如,硼酸溶液长期大面积地湿敷于皮肤创面,可能因吸收而引起病人死亡。
二、角质层的水合程度
角质层的水合程度高,则吸收作用增强。如封包式湿敷、外用软膏或塑料薄膜封包用药后,汗液蒸发受阻,致使角质层含水量增加。药物吸收亦随之增强,疗效与副作用相应增大。
三、物质的理化性质
完整皮肤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单纯水溶性物质,如维生素C、维生素B族、葡萄糖和蔗糖等不易被皮肤吸收。皮肤对电解质的吸收通常不显著。但皮肤对脂溶性物质如维生素A、维生素D及某些脂溶性激素吸收作用较强。汞、铅、砷等的化合物可能与皮脂中的脂肪酸结合成复合物而变为脂溶性,故可被皮肤吸收。皮肤对油脂类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是毛囊皮脂腺,其对油脂类吸收的一般规律是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
另外,皮肤对某些药物的吸收还受药物剂型的影响。如粉剂、水溶液很难被吸收;霜剂中的药物可被少量吸收;软膏及硬膏可促进药物的吸收。一些有机溶剂如氮酮、二甲基亚砜、丙二醇、乙醚、三氯甲烷、苯等可增加皮肤的吸收。皮肤透入物的分子量与通透常数之间并无线性相关,这可能与透入分子的结构、形状等相关。目前有化学促渗、物理促渗、药剂学促渗以及各种技术的联用等促渗技术来增加外用药物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