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两封卷宗

六月初的阳光,已有些狂躁。

清晨时分的太阳照在秦淮两岸,天地之间披上了一层浅白,不需等待中午的明黄,浅白色日照已让人浑身密汗。

李凤兮走在路上,看着眼前的“清明上河图”,感触万千。

这是一个繁华着让人充满向往的时代。

其实有时想想,一间雅致的凉亭,几坛醇香老酒,三五好友几本书,曲水流觞间,琴韵悠悠,一二红颜浅舞,几句清词婉转,也是人间乐事。

很容易做到。

有钱就行了。

真没必要和这个时代的这群最杰出的读书人去勾心斗角。

也就想想。

如此风流的时代,躲在自家一亩三分地,所谓风流不过是自欺欺人。

于时代的浪潮上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才是真风流。

而要达到这等境界,需要迈过一片又一片的泥泞。

好在江宁府的事情终于收官了。

一大早,县衙衙役张戊就来半边巷,说府尊有请,赵筬希知县已经去了府衙,还请小官人也随他尽快赶赴。

李凤兮在路上问了张戊。

张戊笑说,他送赵知县去府衙的时候,看见了陈使君和尉迟神宫总管。

李凤兮便有预感,张方平要收官了!

若非收官,何至于要将张方平和尉迟神宫请到府衙?

距离府衙和县衙牢狱的动乱已经过了五天,这五天江宁看似风平浪静,实际上发生了很多大事,比如俞陌家里进了蟊贼,想偷东西被发现,慌乱之中差点把俞清的书房烧了。

比如张方平在府学读书的长子,在和同窗喝酒时,掉入了秦淮河中,若非救援及时,已经去见他的太奶奶了。

又比如昨夜城里发生了一场地痞流氓之间的火拼。

死了十数人。

若非尉迟神宫率领亲兵赶到,只怕死伤更重。

这些事情应该都是杨格他们的垂死挣扎。

不过这些日子李凤兮没去县衙和府衙,不知道事态进展到哪个阶段了——赵筬希和张方平为了保护自己,不再让自己插手了。

不过乌衣巷那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意味着路盛没事。

既然路盛没事,张方平就没有绝对的证据翻案,为何会开始收官了?

到了府衙直奔公堂。

李凤兮心里惴惴起来,什么事需要在公堂办理?

当然是翻案!

这一天终于来了。

来到公堂,出乎意料的事,不止有陈放和尉迟神宫,还有江宁府众多的名流雅士和致仕老臣,如府学训导杨雪松、儒士赵篆、以当阳县令致仕的老臣莫山许、致仕老臣刘齐辰等。

当然少不了俞清长子俞陌。

茅山书院副院长罗青阳早就回书院去了,所以不在。

除此之外,还有府衙的所有官吏。

张方平坐在知府的案桌后,陈放和尉迟神宫则在张方平一左一右,又在堂下两边安排了几把椅子,让刘齐辰、莫山许、杜雷等人就坐,甚至连李凤兮也有一个位置。

显然是让大家旁听。

两排府衙穿上了执行公务时的盔甲,也不像平常那般手执水火棍,而是佩刀。

气势凛然。

见所有人都到齐了,张方平缓缓起身,扫视了一眼,“诸位,某于十余日前,重启了庆历八年大火案,这些日子不敢有丝毫怠慢,矜矜业业中终有所获,今日将诸位请来,是要为这一桩旧案还一个真相。”

陈放和尉迟神宫面无表情。

其余人神情各异。

李凤兮在角落里默默打量着杨格和胡楷,他俩虽然稳如泰山,但李凤兮还是看见些许微表情的变化,应该是有些紧张的。

咦,不对,杨格和胡楷都在,路盛呢?

为何不见路盛?

难道已经被收押了?

也不对……

收押路盛这么大的事情,同在乌衣巷的杨格和胡楷怎么会不知道。

他俩若是知道路盛被收押,哪还能如此镇定?

不过现在想这些没用。

张方平既然收官,必然有十足的把握了。

张方平继续缓缓的道:“庆历八年大火案,府治毁于一旦,更致使前谏义大夫、江宁知府李宥被罢官,使我大宋失一治政之良臣,更是助长了不正之风,若不是以明真相,教那些一腔抱负为国的读书人何以为安,所以某纵然粉身碎骨,也要给天下一个榜样,这世间,公正不能向不法让步!”

缓缓坐下,“请主簿张方平陈述庆历八年大火案经过。”

周亦平拿起案宗,上前几步,大声道:“这是府衙架库阁存放的庆历八年大火案的经过,其是否真实,稍后再说。”

翻开案宗开始陈述。

约莫半刻后读完,后退几步。

张方平道:“诸位之众,有不少人当时也在江宁,案宗所述,可是如诸位所知?”

陈放咳嗽一声,“和本使知晓的,别无二样。”

尉迟神宫也颔首,“确实没差别。”

其余人没吱声。

大部分都只知道部分经过,卷宗里很多东西他们都不知道,而且今天这事吧,也轮不到他们吱声,只需要乖乖的听着就行。

张方平嗯了声,“确实,从案宗上看,起火原因、不救火的原因,都和大家知道的一模一样,但事实真相绝非如此。”

挥了挥手。

周亦平拿出另外一封案宗,“府衙架库阁的案宗,出自当年架库阁主事陈文之手,不过府尊重启庆历八年大火案后,我们几经周转,找到了另一封案宗。”

顿了下,“亦是出自架库阁主事陈文之手!”

陈放眼皮一跳!

还有一封案宗?

杨格和胡楷对视一眼,并不慌乱。

陈文知道的有限,而且当年的事情,他俩并没有直接置身大火案中,仅凭这封凭空多出来的卷宗,定不了他俩的罪,最多就是有嫌疑而已。

周亦平又缓缓把第二封卷宗陈述完毕。

张方平道:“诸位,可看出这两封卷宗的不同之处了?”

众人纷纷摇头。

李凤兮也没发现两封卷宗有什么不同。

张方平缓缓的道:“有的!”

“第一封卷宗里,在府治大火时,李宥匆忙从乌衣巷赶至府衙,曾说:‘此火诡异,兵乱之兆也,宜守之而不乱势’。”

“意思是说,府治大火来得诡异,恐怕是兵乱的征兆,不宜救火,而应该稳住局势,等大火烧完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