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类80%的信息获取来源于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人类的其他基本感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的损伤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是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的疾患,也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盲和视力损伤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The Lancet Public Health研究指出,至2019年,我国中度视力障碍、重度视力障碍、失明的整体患病率分别为3.23%(4 592万)、0.33%(467万)和0.61%(869万)。
中国古代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从殷商时代(公元前1324—公元前1066年)算起,唐宋时代已有显著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出现眼科专著。比如,中国传统的针拨白内障术,大约在南北朝(公元5世纪)时就已经开始在患者身上实施了,要比西方的白内障摘除术早1 300多年。另外,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早期称为“空空格”。在明初艺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笺》都有记载,主要用于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细书”。张自烈《正字通》则明确指出:“空空格,眼镜也”。此后,渐称眼镜。在13世纪末(中国元朝),眼镜由马可·波罗传入西方。
视觉康复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目的在于借用各种措施,包括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职业等措施,有意识地提供各种看的机会和各种视觉刺激,帮助患者掌握视觉技巧和技能,提高利用自身视力的能力,尽可能地提高视力;鼓励患者克服视觉缺陷带来的心理上的障碍;创造和借助更有利的视觉环境和辅助设备,使他们的现存视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利用,改善视功能,提高功能性视力,减轻视力残疾造成的影响,使视力残疾者重返社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视觉康复的重点是在消除贫困白内障盲,并且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视觉康复工作的康复资源相对有限。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的说明,我国约有80%有康复需求的低视力患者难以得到康复服务。因此,我国的低视力康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仍然很多。
综上所述,在我国,虽然防盲治盲的工作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我国视力损伤人群较为庞大,视觉康复和防盲治盲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充分。这正是我辈需要努力的方向,希望通过各位视觉康复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能改善我国视觉康复的现状,为更多视觉障碍人群带来光明和希望。
中国康复医学会视觉康复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卢 奕
202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