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视觉康复治疗简史

一、视觉康复的概念

我们要研究视觉康复,就要先了解“视觉”的定义。视觉(vision)是一个生理学词汇,指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形成的感觉。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或视力(vision)。需要指出的是:临床上常用“视力”来表示“视觉”,但视力表检查下来的视力并不等同于“视觉”,视力表视力通常仅为“中心视力”,而“视觉”的范围更广泛,不仅包括中心视力,还包括周边视力(或视野)、色觉、对比敏感度等。

视觉形成的解剖通路和传导路线包括:光线→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形成物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大脑枕叶皮质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通过视觉,人和动物可以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其重要性远远大于人类的其他基本感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视觉在文学作品中也曾被很好地描述。胡适在《答蓝志先书》中曾提及:“其实‘拼音文字’是双方的,拼的音是‘听觉的’,拼成的文字是‘视觉的’。”瞿秋白在《〈饿乡纪程〉绪言》中曾说:“这个阴影呵!他总在我眼前晃着——似乎要引起我的视觉。”

视觉康复的对象是存在视觉障碍的人群,通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等各种方法,使受损视功能尽快地、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视觉康复治疗离不开眼科学的发展,换言之,视觉康复治疗发展史,就是眼科治疗的发展史。

二、中国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简史

在中国,历史资料记载了中国古代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根据陈耀真教授整理的《中国眼科学发展史》一文分析,中国眼科学治疗史应从殷商时代(公元前1324—公元前1066年)算起,唐宋时代已有显著发展,到明清时期已出现眼科专著。其代表性文献有《黄帝内经》《千金方》《圣济总录》《龙树眼论》《银海精微》《原机启微》《审视瑶函》《目经大传》《眼科心法》等。这些论著记载了中国眼科学和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史,其中不乏各种有意思的视觉康复治疗的大胆尝试,领先欧美数百年甚至千年。

比如,中国传统的针拨白内障术,大约在南北朝(公元5世纪)时就已经开始在患者身上实施了,要比西方的白内障摘除术早1300多年。另外,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早期称为“空空格”。中国最古老的眼镜是水晶或透明矿物质制作的圆形单片镜(即现在的放大镜),在公元前就已出现。在明初艺衡《留青日札摘抄》及屠隆的《文房器具笺》都有记载,主要用于老人“目力昏倦,不辨细书”。张自烈《正字通》则明确指出:“空空格,眼镜也”。此后,渐称眼镜。在13世纪末(中国元朝),眼镜由马可波罗传入西方。

到了民国初年,康维恂的《眼科菁华录》内容简明,接近现代讲义;陈滋《中西眼科汇通》是眼科中西医汇通的代表。再往后,西医眼科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越来越多。1835年美国Peter Parker医生赴广州开办眼科医局,即中山医科大学前身,1903年美籍医生贺庆在北京开办同仁医院,随后,四川成都、上海、湖北武汉等均有国外医生开办眼科诊所。此时,恰逢一大批老一辈眼科学家相继国外学成归国,带来了先进的理论和技术设备,涌现了一大批老一辈眼科学家,如:毕华德、郭秉宽、陈耀真、石增荣、张锡祺等,拉开了现代眼科学和视觉康复治疗的帷幕。

三、欧美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简史

文献记载,欧美视觉康复治疗起源于16世纪法国,当时即有关于眼科疾病和眼部解剖的详细描述。需要重点提出以下几件对于西方现代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大事件:至今仍令眼科学界感到骄傲的是瑞典眼科学家Gullstrand Allvar(1862—1930年),他对眼科学和视觉康复治疗发展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他因发明裂隙灯显微镜、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以及简约眼相关生物学参数而获得迄今眼科学界唯一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代眼科学和视觉康复治疗因他而发展,他开启了现代眼科学的百年辉煌史。1910年,H.Smith施行首例白内障摘除术;1927年J.Gonin首创外路法视网膜脱离复位术;1949年Harold Ridley成功发明了人工晶状体,成功施行首例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使得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康复得到了跨时代发展;随后人工晶状体材料和技术也在不断革新,1967年Kelman率先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术,实现了小切口进行白内障手术操作的可能,可以说是当代视觉康复治疗最重大的进展;1968年Carins发展出标准小梁切除术,现在仍然是青光眼患者的主流手术之一;1971年,Machemar首创玻璃体切割术,突破了玻璃体手术的禁区,使得眼底病患者的视觉康复治疗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医用激光技术使用领域日益扩大,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准分子激光技术角膜切削术治疗屈光不正,其成为视光学领域视觉康复治疗的里程碑,随着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Ⅰ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飞秒激光的飞速发展,各种屈光不正的治疗方法更加个体化、更安全。

四、眼科新设备和流行病学在视觉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眼科学诊疗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催生了眼科诊疗仪器设备的飞速更新换代,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眼前段OCT、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视网膜血管造影仪、角膜内皮镜、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相差测量仪等,这些仪器又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视觉康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尤其是复杂性眼病的诊疗效果,为视觉康复治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另一方面,流行病学普查也是视觉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眼科流行病学调查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低视力和盲的比例和人群在不断增加,其原因与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密切相关。我国于1987年、2006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合当时的全国人口数据,推算1987年我国低视力人数为622万,2006年为1 117万,2001年北京眼科研究(Beijing Eye Study)低视力与盲的患病率为1.4%,2006—2007年的九省眼科研究(Nine-Province Eye Survey)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增长至6.2%,2012—2013年的泰州眼科研究(Taizhou Eye Study)低视力和盲的患病率为6.1%。基于人口普查的流行病学的发展,为视觉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流行病学数据。

(唐雅婷 卢 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