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多年来,我不断在思考一个问题:重症肌无力(MG)的治疗,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中医和西医,各为一独立的医学体系,其认识疾病和处治疾病的理念和方法完全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二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能够结合起来吗?诚然,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要能够至少在短期内实现有机的结合或融合是不太现实的,然而面对目前尚无完美治疗手段的疾病,取二者之所长,中西医配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则完全可能。

MG是国际公认的难治性疾病。全身型MG已被国家列为207种罕见病之一,世界范围发病率为(8~20)/10万。一项近期研究显示我国MG发病率约为0.68/10万,据报道我国目前有全身型MG患者70多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西医对本病历经近200年的探索,已经形成相对成熟完整的诊治体系,验之于临床,疗效肯定,且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疗效也在日益提高。然而西医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远期疗效不佳,治愈率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服药,不少药物或疗法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不宜久用,由此导致对本病的整体治疗水平不高。中医对类似于“痿病”的MG等疾病的实践与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实践经验丰富,治疗手段丰富多样,疗效确切,几乎无毒副作用,但中医的对症治疗方法少,作用温和,起效较慢,对急重症处治缺乏有效手段,对症状显著者或病情急重者常常缓不济急。故见,单靠西医或中医,都不能完满地解决MG所有的治疗问题,而西医之长恰为中医之短,西医之短恰为中医之长,因此,中西医结合就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强强联合,从而实现治疗效益的最大化。

笔者从2000年开始从事MG临床实践,曾有幸在北京医院进修期间得到系统的西医专科训练,奠定了扎实的西医基础。单独应诊之初主要用中药治疗,仅部分有效,以后尝试配用西药,疗效虽有提高,但并不令人满意,说明自己在MG领域的西医功底远不够雄厚。于是,我加强了对西医基础理论、免疫学知识以及有关重症肌无力专著的学习,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接触到的本领域中、西医大家请教学习,包括中医泰斗邓铁涛,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开创者许贤豪,中青年专家如李海峰、乞国艳等,使我对MG的认知水平和专科诊疗能力得到不断强化。我科MG的西医治疗方案包括激素冲击疗法、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血浆置换等都是我们根据患者特点独立制订的,并结合临床不断优化,同时中医治疗也不断深化,进而开展严格规范的中西医结合实践,诊疗水平明显提高。我的成长经历使我坚信:MG治疗必须中西医结合!

在与国内众多专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西医专家对中医治疗本病存在不信任甚至排斥的态度,也有的中医专家认为,中医治疗MG很有优势,完全不需要西医的治疗,单用中医治疗就行;在门诊的MG患者中,有的是专家告知他不可去看中医,自己私下来找我,结果加用中药后疗效提高很快;又有中医专家跟患者讲,西药副作用大,且不能断根,最好不要再看西医。由此我感到,中、西医间的沟通和认同还远远不够。西医、中医都是治病救人的,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它、掌握它,因为对MG这样的难治性疾病,西医和中医虽然都有效,但单一手段的疗效都并非最佳,两种方法联合岂不优于一种?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大声疾呼:重视MG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我逐步认识到,中西医结合并不是中、西医两种方法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根据MG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精准选择最适宜的中医和西医方法,进行优化组合,以期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因此,应强调分型分期治疗、序贯治疗、目标治疗,强调规范化与个体化的统一。

本书呈现了笔者20余年来从事MG中西医结合实践的思考、记录和总结,旨在以自身的经历强调:MG治疗,西医好,中医也好,中西医结合更好!期待通过本书让有志于从事MG等神经免疫性疾病实践的医者能从中汲取一些切合临床实际的、有用的经验和方法,对开展中西医结合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同时本书也期待能给MG患者以信心:只要坚持治疗,规范治疗,综合治疗,一定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书在介绍中西医对本病认识、现代诊疗方法,常用的中药、方剂及外治疗法,国内著名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学术观点与经验等内容后,结合国内近50年来本领域研究的进展及作者实践所得,着力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MG的思路和方法,随后通过33个不同类型病案对治疗方案的运用及得失进行介绍,并对中西医结合临床上较关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期待得到同行专家的批评指正。

感谢我的导师,首届国医大师张学文长期以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感谢我国著名神经免疫学专家许贤豪带我进入广深的MG研究领域,并引领我不断前行;感谢我的老师、国医大师刘尚义长期以来对我临床的帮助和学术上的悉心指导;感谢著名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高长玉多年来对我学术上的指导、支持与帮助。他们都对本书的写作给予热情支持与鼓励,并欣然作序。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