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悸

心下悸动

【出处】

《本草纲目·卷1·神农本经名例》

【原文】

杲曰:陶隐居本草言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凡药味须要专精。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热甚。医以凉药下之,又食梨,冷伤脾胃,四肢逆冷,时发昏愦,心下悸动,吃噫不止,面色青黄,目不欲开。其脉动中有止,时自还,乃结脉也。用仲景复脉汤加人参、肉桂,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服二剂,病不退。再为诊之,脉证相对。因念莫非药欠专精陈腐耶?再市新药与服,其证减半,又服而安。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

【译文】

李东垣说:陶弘景撰写的本草著作里认为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这六种药以陈放时间久远的为佳,称为“六陈”,其他药则以精美新鲜的为好。但是不仅仅是“六陈”,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也宜陈放久远。所有的药物都要专一求精。元朝至元庚辰年间(1280年)六月,有一名叫许伯威的患者,五十四岁,素体中气虚弱,得了伤寒病八九日,发热较甚。医生使用寒凉的药物泻下后,他又吃了梨,梨的寒冷之性伤了脾胃之阳,导致四肢逆冷,时发神志不清,心下悸动不安,噫气不止,面色青黄,不欲睁眼。他的脉象迟缓,还有不规则的间歇,这是结脉。用张仲景的复脉汤加人参、肉桂,急扶正气。方中生地黄剂量减半,恐伤阳气。服完两剂药后,病症未退。再为诊察,而脉证相符。因此考虑到是否药物陈久朽烂而质量欠佳?再用上方,嘱咐购买新鲜的药材,煎好后给患者服用,病症减半,又服一剂而病愈。凡是各种草、木、昆虫,产出有地域;根、叶、花、实,采收有时节。失其地域则性味稍有不同,失其时节则气味不全。又何况有新鲜、陈久的不同,精细、粗糙的差异。倘若不加挑选而使用,医治没有效果,是医生的过失。

【解读】

早在《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前,当时的医家就已经认识到部分药物宜陈放久远后使用,所以《神农本草经·序录》记载有“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后,不少医家对药物陈放久远后使用做了论述。如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其余须精新也。”在陶弘景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大多沿袭其观点。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在狼毒条下记载:“与麻黄、橘皮、半夏、吴茱萸、枳实为六陈也。”这是首次出现以“六陈”代指六种宜陈放时间久远后使用的药物。为便于记忆,有的医家将这六种药物总结为“六陈歌”。金代李东垣《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金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药有六陈,陈久为良,狼茱半橘、枳实麻黄。”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这六种药物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通过一定的方法陈放贮存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以减缓其刺激性。但是也不是所有的药物都需要陈放的,大部分的药物陈放时间久后,成分逐渐挥发,活性逐渐丧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疗效。

患者许伯威年高之体,肾气已亏,加之脾胃素弱,得伤寒病八九日,发热较甚。医生误用寒凉的药物泻下,导致阴液大伤,阳气耗损;又吃梨,梨性凉,冷伤脾胃之阳。阴液大伤,故心下悸动不安,时发神志不清,脉现结脉;脾肾阳虚,故四肢逆冷,噫气不止,面色青黄,不欲睁眼。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当务之急,当用炙甘草汤通阳复脉,益气滋阴。方中加人参大补元气,肉桂急扶肾中阳气。因阳气已伤,而生地黄性寒,恐阳气再伤,故用量减半。岂知服药后并无疗效,医者再为诊察,确认处方无误后,并不急于更改药方,而是考虑药物的质量欠佳,要求另购新鲜的药材煎服,最终病愈。可见临证之时,辨证论治是否精准、药材质量是否精新,都可以影响治病的疗效。当药证相符而疗效欠佳时,应考虑是否药材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