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医案译注
- 徐荣鹏编著
- 3255字
- 2025-03-14 23:53:25
(四)癫狂
1.喜笑不止
【出处】
《本草纲目·卷11·食盐·附方》
【原文】
病笑不休:沧盐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热痰数升,即愈。《素问》曰:神有余,笑不休。神,心火也。火得风则焰,笑之象也。一妇病此半年,张子和用此方,遂愈。《儒门事亲》。
【译文】
病喜笑不止:沧盐煅红,研为细末,放入河水煎沸,饮服,探吐热痰数升,病即愈。《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指的是心火。火被风吹后,火焰升腾,像人笑的样子。一妇人患此病半年,张子和用此方而愈。(《儒门事亲》)
【解读】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心,在志为喜,在声为笑,痰热蒙蔽心窍,使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故大笑不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张子和用盐汤探吐法,使痰热之邪涌吐而去,心主神明的功能得到恢复,故笑止病愈。
2.失心颠狂
【出处】
《本草纲目·卷14·郁金·发明》
【原文】
郁金入心及包络,治血病。《经验方》治失心颠狂,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为末,薄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有妇人颠狂十年,至人授此。初服心胸间有物脱去,神气洒然,再服而苏,此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也。
【译文】
郁金入心及心包络,能治疗血分病证。《经验方》治疗精神失常、行为狂乱,用真郁金七两,明矾三两,研为细末,制成药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开水送服。有一妇人病癫狂十年,医术高明之人授予此方。一开始服用即觉心胸间如有物脱去,精神爽快,再服病情逐渐缓解,这是惊忧痰血、络聚心窍所致。郁金入心去恶血,明矾化顽痰,故能治疗此病。
【解读】
郁金、明矾配伍,称为白金丸。郁金辛散苦泄,既能行气活血,又能解郁开窍,且性寒入心经,又能清心热;明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两者伍用,可用于治疗痰瘀阻滞心窍所致的癫狂。
3.麦毒致狂
【出处】
《本草纲目·卷26·莱菔·发明》
【原文】
颂曰:尤能制面毒。昔有婆罗门僧东来,见食麦面者,惊云:此大热,何以食之?又见食中有芦菔,乃云:赖有此以解其性。自此相传,食面必啖芦菔。
按《洞微志》云:齐州有人病狂,云梦中见红裳女子引入宫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宫。有一道士云:此犯大麦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医经言萝卜制面毒,故曰火吾宫。火者,毁也。遂以药并萝卜治之果愈。
【译文】
苏颂说:萝卜尤其擅长解面毒。过去有一婆罗门僧从东方来,看见有吃大麦面的,感到非常惊奇,说:大麦面性大热,为何食用它呢?又看见食物中有萝卜,才说:赖有萝卜以解大麦面的大热之性。自此相传,吃麦面必吃萝卜。
据《洞微志》记载:齐州有一人患狂病,说睡梦中梦见有一位穿红色衣裳的女子将他引领到一宫殿中,少女令他歌唱,于是他便每日唱:五灵楼阁晓玲珑,天府由来是此中。惆怅闷怀言不尽,一丸萝卜火吾官。有一个道士说:这是中了大麦毒。心在色为赤,红裳女子是为心神;脾在声为歌,少女令歌是为脾神。医书里面记载萝卜能制面毒,火是毁的意思,所以说火吾宫。于是用药与萝卜一起治疗,果然痊愈。
【解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狂病多由火邪扰心所致。朱丹溪说:“大麦初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人不知也。”人多食大麦之后,火热集聚于脾,上扰心神而发狂病。萝卜能解大麦之热毒,故药中加入萝卜,则毒解而病愈。
4.狂病登树
【出处】
《本草纲目·卷29·桃·花·发明》
【原文】
苏鹗《杜阳编》载:范纯佑女丧夫发狂,闭之室中,夜断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也。
珍按:此亦惊怒伤肝,痰夹败血,遂致发狂。偶得桃花利痰饮、散滞血之功,与张仲景治积热发狂用承气汤,畜血发狂用桃仁承气汤之意相同。
【译文】
苏鹗《杜阳编》记载:范纯佑的女儿因丧夫而发狂,家人将她关在屋子里。夜间她折断窗格而出,登上桃树,将树上的桃花几乎吃完。等到第二日清晨,家人发现后把她从树上接下来,从此以后病就好了。
李时珍按:这是惊怒伤肝、痰夹败血而导致的发狂。偶然间食用桃花,桃花具有利痰饮、散滞血的功效,与张仲景治疗积热发狂用承气汤,蓄血发狂用桃仁承气汤的道理相同。
【解读】
肠腑积热,热盛则火炎于上,心神被扰,发为狂证,治用承气汤泻其积热;邪热与瘀血互结于下焦,上扰心神,则心神不宁而症见如狂,治用桃核承气汤攻下瘀热。
此案医治之理与上同。惊则气乱,怒则气上,肝主疏泄气机的功能失职,痰夹败血随气上扰于心,心神被扰而发狂。桃花功能利痰饮、散滞血,患者误食桃花,则痰瘀得以消散,心恢复主神明之职,故病可愈。
5.受惊发狂
【出处】
《本草纲目·卷38·自经死绳·发明》
【原文】
时珍曰:按张耒《明道志》云:蕲水一富家子,游倡宅,惊走仆于刑人尸上,大骇发狂。明医庞安常取绞死囚绳烧灰,和药与服,遂愈。观此则古书所载冷僻之物,无不可用者,在遇圆机之士耳。
【译文】
李时珍说:据宋代张耒《明道志》记载:蕲水有一富家子弟,到青楼妓院去游玩,受惊而跑,慌不择路,倒仆在受刑人的死尸上,大为惊骇而发狂。高明的医生庞安时取来绞死囚犯所用的绳,烧成灰,与药物调和后给他服用,病即痊愈。通过这件事可知,古书中所记载的不常见的药物,没有不可以使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遇到见解超脱的医生。
【解读】
案中患者受惊发狂,庞安时将绞死囚犯所用的绳烧成灰,和其他的药物调和后,给患者服用而病愈。恐真正起作用的是其他镇惊类的药物,而不是绳灰。
6.发狂杀人
【出处】
《本草纲目·卷17·莨菪·发明》
【原文】
时珍曰:莨(làng)菪(dàng)之功,未见如所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生,其为物可知矣。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见鬼,昔人未有发其义者。盖此类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唐安禄山诱奚、契丹,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又嘉靖四十三年二月,陕西游僧武如香,挟妖术至昌黎县民张柱家,见其妻美。设饭间,呼其全家同坐,将红散入饭内食之。少顷举家昏迷,任其奸污。复将魇法吹入柱耳中。柱发狂惑,见举家皆是妖鬼,尽行杀死,凡一十六人,并无血迹。官司执柱囚之。十余日柱吐痰二碗许,闻其故,乃知所杀者皆其父母兄嫂妻子姊侄也。柱与如香皆论死。世宗肃皇帝命榜示天下。观此妖药,亦是莨菪之流尔。方其痰迷之时,视人皆鬼矣。解之之法,可不知乎。
【译文】
李时珍说:莨菪的功效,没有见到如上所说那样的,但是它的毒性却很大。煎煮一两日后芽才生出来,它的物性可以推知。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都能令人精神错乱,神志疯癫,如同见鬼,过去的人尚未阐发它的义理。大概是这类药物都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蒙蔽其神明,以致扰乱视觉和听觉的缘故。唐朝时安禄山诱杀奚、契丹的首领,给予莨菪酒饮服,乘其醉倒而坑杀。又嘉靖四十三年二月,陕西有一游僧名叫武如香的,身怀妖术来到昌黎县张柱的家里,见其妻子姿色美貌。吃饭的时候,叫来他的全家一起吃,趁机将红散掺入饭内食用。不一会儿,全家昏迷,任其奸污。又将魇法(使用法术以幻想迷惑人)吹入张柱的耳中,致使张柱精神错乱,神志疯癫,看见全家都是妖魔鬼怪,全部杀死,共一十六人,但是没有血迹。官府抓住张柱囚禁起来。十余日后,张柱吐痰二碗许,听说了被抓起来的原因,才知道所杀的都是他的父母、兄嫂、妻子、姊侄。张柱和武如香都被判处死刑。嘉靖皇帝命令张榜公布,告示天下。观此妖药,也是莨菪之类。当其心神为痰所迷之时,视人皆鬼。解除之法,不可不知。
【解读】
莨菪,即是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干燥成熟种子。《本草纲目·卷17·莨菪》时珍曰:“其子服之,令人狂狼放宕,故名。”服用本品后,能使人如狼狂乱,行为放荡,故称之为莨菪。《神农本草经》云:莨菪子“使人健行,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轻身,走及奔马”。服食本品中毒,能蒙蔽神明,令人狂走。天仙子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莨菪碱、阿托品、东莨菪碱等,故具有很强的致幻作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莨菪之毒能使痰湿蒙蔽心窍,引起神志不清、精神错乱,所以产生各种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