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第2版)
- 王庆国 闫军堂主编
- 2117字
- 2025-03-18 20:11:30
“辨证论治”的历史和方法
我认为:一部《伤寒论》经过归纳分析研究之后,极为清晰、极为醒目地突出了三个字,也就是:证、治、辨而已矣。
证与治是指方证,即《伤寒论》中的方证与治疗。其中既有仲景的继承,也有仲景的发展。如以证言,《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汲取了《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内容;如以治疗言,《伤寒论》后世尊称为方书之祖。溯源穷流,经方是从《汤液经法》发展而来。殷商时期的伊尹撰写的《汤液经法》传到了西汉时期的太仓公淳于意,淳于意又传到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张仲景继承了《汤液经法》,发扬光大,大放异彩,撰写了《伤寒杂病论》。梁·陶弘景说:“昔南阳张机,依此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由此而论,用汤液治病,《伤寒论》获方书之祖称号,首先是来源于神农之药,发展而成为汤液之方,又发展而成仲景之论。
方与证的对应,比类相附之际,张仲景慎思之、明辨之,有机地、很巧妙地揉进了辨析证候的理论与思想方法。它的作用是能把僵化的病症变成活的灵魂。譬如说在大论中,用一个“发汗后”,从中游离出“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不一而足,非常丰富,能于指顾之间,辨出寒、热、虚、实各种证候。
《伤寒论》是辨证的专著,一书之中,可分为“主证”“兼证”“夹杂证”“变证”四大类,实际上也就是两类:一是系统辨证类,如用六经模式进行辨证;二是非系统辨证类,如用误治模式辨误治后的各种变证。
大概而言,系统辨证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二,非系统辨证则占了三分之一。辨“变证”是张仲景看家的功夫,被认为是辨证之魂,把它突出来而加以重视,才能深入学习。
有人问:“《伤寒论》辨证之学在哪里?”我说:“神出鬼没,变化万千。”其重点非止六经,应该落在“变证”上头。一谈到“变证”,大家都认为来自汗、吐、下的误治,其实大多数是张仲景巧立名目,借水行舟,为了使“辨”活泼泼地来往自在。他神机独运,大显身手,有机地把客观的证和主观思维紧紧地拉在了一起,让人开动机器,调动分析能力,经过“春郊试战马,虎帐夜谈兵”一番努力之后,不但使证与方发生了有机联系,而且由死棋变成为方证的活棋。
张仲景用“辨”运“思”,而用“辨”字打头,所以叫作“辨证论治”。辨是讲思维活动的一种学问,凡所见所闻非细心观察不可。昔者张仲景总角造颙,何颙见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实践医学比作当今科学上的硬件,思辨医学比作当今科学上的软件,硬件与软件应当是相互沟通,相互为用的。《伤寒论》乃是一部实践医学,也是一部伟大的思辨医学!辨证论治的提出有它的历史根源:神农创造了“药”;伊尹创造了“方”;张仲景则集其大成创造了“辨”。用这种观点看问题,则叫历史唯物主义,而不限于一人一事的小天地。
以上我们重点地论述了“辨”字的意义和作用,下边再谈一谈学习辨证论治的方法,我认为应当分两步走:
第一步叫作继承,首先要记住张仲景的原话,最好能做到背诵如流,脱口而出。比如说六经为病之证、误治救逆之法、以辨处变之方,这些内容,零金碎玉,非常珍贵,必须熟烂于胸中,有了六经分证层次,有了辨证救逆方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才能使人有感而通,一拍即合。
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论。我的意见是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它指出的“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之后,才能做到临床辨证。这种学习方法,虽然是按图索骥,照猫画虎,近于临摹,但是走出了这一步,就迈进了仲景辨证的大门。
凡是死的东西,其中必有活的机转,继承之中,必有创新机遇。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如此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与前进。所以读书不怕笨,也不怕死,而令人可畏的在于慵懒不为的思想。清朝人彭端淑说过一句话,叫作“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唐诗上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无关紧要,你可以记,也可以不记。至于《伤寒论》中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对比之下,虽然枯燥乏味,但不能轻视,必须牢牢记在心头,只有记得住,记得烂熟,才能用得上,也才能用得准确无误。
人的灵机,说来也怪,不开窍时则茫茫一片,触途成滞。到了开窍之日,则明明白白,一通百通。怎么能开窍?人的灵机是伟大的,只有拳拳服膺,加深火候,换来一声爆豆,才能做到凭证知辨。
第二步叫灵活应用,指的是在大论的方、证归纳与分析研究之下,经过陶冶锻炼,“十年磨一剑”,达到了融会贯通,能会之以意,与张仲景共呼吸,建立起来自己的辨证方法,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以上我所讲的是学习《伤寒论》的方法论。方证相对是讲继承,要突出历史唯物主义;方证之间的内涵,讲的是要突出辩证唯物主义。张仲景强调“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所以,他发展了方、证之学,开创了辨证之法,而被后人尊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