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重刊:老老恒言
- (清)曹庭栋撰 王振国 刘瑞霞整理
- 2845字
- 2025-03-19 12:24:37
导读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为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所著,是一部养生学专著。该书集清以前中医养生学理论之大成,是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中医养生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者及老年人的必读之书。
一、《老老恒言》与作者
曹庭栋(1700—1785),生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700年1月3日),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庭栋,一作廷栋,小名辛曾,字楷人,号六圃(又作六吉),清代文学家,嘉善(今属浙江省)人。曹庭栋家境殷实,“家世文学,侍从相继,鼎贵者百余年”。他“少嗜学工诗”,博览群书,善文墨,著述颇丰,中年后绝意仕进,乾隆年间举孝廉不就。于居所堆土为山,环植花木,名“慈山”,自号慈山居士。时或弹琴赋诗,写兰石、摹篆隶以自娱。50岁后专事著述,所坐木榻,穿而复补。性旷达,晚自营生圹,手植梅花成林。善于养生,“随事、随物留心体察,闲披往籍,凡有涉养生者,摘取以参得失”,旁征博引,参考历代文献300余种,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写成《老老恒言》5卷。前4卷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论述老年养生之道,第5卷为粥谱说。
此书问世以来,以其鲜明的养生观点,极高的应用价值,深受医家及养生家的推崇,被视为健康“至宝”。
《老老恒言》版本颇多,主要有:①清代乾隆三十八年癸巳(1773)自刻本;②同治九年庚午(1870)重刻本,称为宝善堂刻本;③光绪四年戊寅(1878)秀水孙氏望云仙馆刻本;④1928年上海鸿章书局文瑞楼石印本,更名为《养生随笔》。
除《老老恒言》外,曹氏还著有《易准》《昏礼通考》《孝经通释》《逸语》《琴学》《宋百家诗存》《产鹤亭诗集》等,所著《宋百家诗存》被收入《四库全书》,《老老恒言》《易准》《孝经通释》《昏礼通考》等于《四库全书》均有存目。
二、主要学术特点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老老恒言》是汇集各家养生思想,并结合作者切身体会,总结编纂而成的养生学专著。此书分别从饮食起居、精神调摄、运动导引、服药卫生、预防疾病等方面,阐述老年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作者养生理论始终贯穿“道贵自然”的思想,主张养生应顺应自然,生活习惯应合四时阴阳,并且紧密结合老年人自身的特点,把养生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之中。该书养生思想和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理饮食,固护脾胃
作者认为老年人脏腑功能衰弱,脾胃薄弱,因此调理脾胃,节制饮食尤为关键。“节制饮食、味宜清淡”是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作者认为饮食宜少量多餐,宁少毋多。“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饮食过饱,则易滞脾气,阻碍脾胃之运化功能。作者还认为饮食宜清淡,五味忌杂。他主张夏至以后,秋分以前,最应调理脾胃,勿进肥甘厚味,因此时“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这是根据《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中之阳……味厚则泻,薄则通”的理论提出的观点。饮食五味太杂则容易损伤胃气。他还注重以粥养脾胃,认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尤其是“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
2.顺应四时,起居有常
《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作者认为饮食起居须根据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做到起居有常,随时审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悦口而少贪”。同时要注意四时邪气,避之有时。如夏天刮北风,冬天刮南风,均为四时异气,应“凉即添衣,温毋遽脱”,随时调节,以避免不时之邪气。
3.修心养性,清心寡欲
作者非常重视养静的重要性,认为“养静为摄生首务”。《内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养静之法,当先静心,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养静最忌伤怒,故应勿就喧哗,避免议人长短,正如《广成子》所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无事时,一室默坐,常以目视鼻,以鼻对脐,调匀呼吸,以宁心安神。同时作者主张动静结合,结合气功导引以安神定志。此外还分别从睡眠、昼卧、夜坐等来说明养静的理论和方法。
4.日常所用,以舒适为要
卷三对书室、书几、坐榻的布置,对手杖的选择、衣帽鞋袜的缝制等日常用品选择详予论述,主张舒适实用为度。书室应取向南,“秋冬垂幕,春夏垂帘”。书几宜长宽任意,以适用为宜。杖“既可步履借力,且使手足相顾,行不急躁”。衣服“惟长短宽窄,期于适体”,“其厚薄酌乎天时”。从生活常用之品的选择提出保健养生、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在卷四中作者还从卧房、床、帐、席、被、褥、便器等的制作,来说明如何适应自身养生的需要。有许多关于日常用品的制作方法,切合实用,仍值得现代人借鉴。
5.运动养生,流水不腐
运动、导引能使血脉流通,起到却病延年之目的。“拂尘涤砚,焚香烹茶,插瓶花,上帘钩,事事不妨身亲之,使时有小劳,筋骸血脉,乃不凝滞。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散步、导引都是养生防病之法。“坐久则络脉滞,居常无所事,即于室内,时时缓步,盘旋数十匝,使筋骸活动,络脉乃得流通。”
6.未病先防,用药宜慎
养生主张未病先防,既病注重食疗,慎用丹药,如用而不当,反至为害。认为“以方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饮食调摄于未病”。即使老年偶患小病,应首先饮食调理,使腹常空虚,则经络易于转运,元气易于恢复,则疾病自愈。例如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患泄泻者尤验。即病之后,必先自己体察。有病不可乱投药物,更不可迷于经书所言。要师古而不泥古,批判地接受前人思想。
三、如何学习应用《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是历代养生思想及经验的总结,搜罗内容广博,经史子集无所不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多有所及。要想正确掌握其养生思想及方法,除熟读本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认识本书的独特价值
在众多的养生文献中,曹庭栋《老老恒言》是一部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都较高的老年养生学专著。周作人先生对此书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专谈老年生活的书,我只见过乾隆时慈山居士所著的《老老恒言》五卷,望云仙馆重刊本。”并指出:“我尝可惜李笠翁《闲情偶寄》中不谈到老年,以为必当有妙语,或较随园更有理解亦未可知,及见《老老恒言》,觉得可以补此缺恨了。”
2.了解成书背景及作者生平
了解成书背景和作者生平,是为了理解作者之养生思想和方法的渊源,“曹氏自前明迄本朝,家世文学,侍从相继,鼎贵者百余年”,故本书的养生思想,对此多有反映,不但日用之常,较为详备,而且“无问治生事”,故能不为琐事所烦。今日读此书者则不可拘泥于此。
3.考据辞章,训词释句
本书引书达数百种,上至《周易》《内经》,下至《遵生八笺》《寿世青编》,时代相跨久远,不乏深奥难懂之处,须借助版本、考据、训诂、校勘等文献学方法研究和诠释,方能正确把握其思想和方法。
4.广泛阅读,学以致用
本书涉及书目繁多,而每种书目多只引用养生方面的内容,对原书的整体思想和内容不甚了解。因此,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书内容。在阅读的基础上,更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体味养生的真谛。
王振国 刘瑞霞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