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 田洪鋆
- 3597字
- 2025-03-28 17:03:06
二、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
这个问题也可以被表述成——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就涉及一个思考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我们先从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看看大脑是怎样思考的,人的思维过程又是怎样的。顺便插一句,英文中的思考和思维都是“Thinking”,它们指向的都是大脑活动,但具体还有一点差别,我们稍后再区分。
换一个场景,你仍然在考驾照。
以上是比较简单的生活场景,我们换一个相对复杂一点的例子。
让我们观察一下,上述几个例子都包含一个问题或者发生问题的场景,人们对问题给出了回答,同时又为自己的回答提供了理由。具体参见表1-1:
表1-1 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

我们通过这样比较简单的、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写作者认识到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常规来说,由于人的思考绝大部分是在大脑内部进行的,是具有隐性特质的,不是一个外显的过程,所以,我们用表格把大脑的思考过程列出来,让这个过程更直观一些。通过上述几个例子我们会发现,针对一个问题,人们会倾向于给出一个结论(或者是回答、立场、观点、行为等),在这个结论背后其实每个人都是有理由的,提供理由证明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
不论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仔细观察过别人或者自己的思考过程,我们都是这样思考的,一个完整且正确的思考过程就是上文所表述的那样,它包含问题、结论和前提,只不过上文的例子都是前提正确、前提能推出结论的比较理性、正向的例子,我们再来看一下不太理性、负向的例子。但是不论什么样的例子,大脑的思考过程和思维的要素就是这样,只不过每个环节的完成度和完成质量有差别,直接导致了结论的质量不同,如表1-2所示。
表1-2 不同人的思考过程对比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虽然妈妈和女儿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理由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从思维和思考的过程来看,规律性的东西是一样的——人对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一定的理由,其中对问题的回答或者反馈就是结论,支撑结论的前提就是理由。只不过,有的人的理由很感性,比如女儿认为“肉好吃”所以就要每顿吃肉,这个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也就较脆弱,导致了女儿的结论不太理性。而妈妈的理由“营养均衡”更科学,理由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比较牢固,结论看起来也就更靠谱一些。
综上,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或者说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是通过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也是人大脑思维的体现。我在之前说过——思考和思维的英文都是“Thinking”,它们具体的差别体现在思考强调大脑对问题的宏观反应,强调整体性,强调与大脑不思考的时候的状态对比。这里涉及大脑运作的一些生理规律,人的大脑只有3磅左右的重量,占整个人体重量的比重非常低,但是大脑运行起来消耗的能量却占到人体总能量的20%,所以思考是很累的。大脑节省能量的方法就是把一些行为习惯化,通过“下意识”来解决,这样就不会占用太多大脑的资源。[4]但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比如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通过习惯解决,就需要调动大脑的资源,启动思考程序。而思维更强调在思考的过程中大脑是怎样运作的,要素是怎样的,相互的关系是怎样的。在思维的各种要素中,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就是论证。你其实不必了解它们之间这么细微的差别,如果非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不同,可以这样记忆——思考是一个统称,描述的是大脑运作的状态,主要与大脑休息的状态或者不思考的状态形成一个对比,用来强调大脑面临一个问题时与休息时不同的状态;而思维则是大脑在思考时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它有具体的要素,要素之间会互动并相互发生关系。思维相对于思考而言更为细化,是微观层面的东西。思维也有好的思维、不好的思维,质量高的思维和质量不怎么高的思维,思维的品质直接决定思考的质量。所以,虽然都在思考,但那些不遵循正确思维规律去思考的人还不如不思考,也可以说成是在胡乱思考。这就是为什么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5]
我们稍稍总结一下。人们解决问题是需要思考的,思考就需要动用思维,思维就包含几个要素:问题、结论、前提、未表达前提。其中“问题”的功能是指,人们只有在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才会动用大脑去思考,平时大脑都处于习惯性运行的状态。也就是说大脑会把一些常态化的行为转化为习惯,按照程序就处理了,只有在遇到非常态化的、大脑没有办法常态化按照习惯处理的部分,大脑会调动思考程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想一想”。一旦启动思考程序就涉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比如思维的环节、过程、步骤。如果一个人总是在思考,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思考,思考应该依据什么样的规律、方法、要素,那么这个人的思考可能也就是随便说一说,并不是真正的思考。或者,如果你的导师只是不断地向你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告诉你要勤于思考,但是又不告诉你怎样思考以及思考的规律和方法,那么这位导师对你的指导恐怕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思考是可以具体化,落到思维这个可操作的层面上的。同样,学生作为学习者也需要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而不是非要等到导师教你怎么思考时才具体掌握这项能力。因为思考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很耗费精力,大脑有时候会“偷懒”。很多人愿意从事一些体力上的劳动,但是却不愿意深度思考,也是由于深度思考“烧脑”,比较消耗。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主动进行思考,且能够遵循思考的规律(思维)进行正确思考的人是一种稀缺的人,你也可以把这种人叫作——人才。
接下来,我们拆解思考的具体过程和要素,帮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一些规律。
人思考的具体过程就是思维及其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思维可以被具体地拆解为问题、结论、前提和未表达前提。上文已经明确介绍了问题引发思考,思考的结果是要给出一个结论,好的思考过程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或者是可接受的[6];不好的思考过程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或者是不可接受的。而同一问题在结论上的差别就取决于得出结论的过程——前提以及前提是如何到达结论的(俗称推理)。好的结论必须依赖两个条件:前提为真,前提能够推出结论。先说前提是否为真,举个例子,如表1-3所示,妈妈对一位三岁的宝宝说:“如果你再淘气我就不要你了,我要在大街上再捡回一个听话的,大街上听话的孩子可多了”;你回答说,“大街上没有听话的孩子,因为他们也是其他妈妈不要的”。这个例子可以拆解成很多思维的模型,我们只围绕妈妈和孩子的对话焦点——“听话”来进行拆解。后续,我们还会使用这个例子,请你到时候对这两处进行比较观察。
表1-3 前提不为真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面临的问题是孩子不听话,妈妈的其中一个结论是去大街上再捡一个听话的,理由是大街上有听话的宝宝。这时候,你毫不留情地指出大街上没有听话的宝宝,因为他们也是别的妈妈不要的。你在做的工作就是指出妈妈的前提不为真,是错的、是假的。这就是前提不为真的情况。
我们再来看前提推不出结论的情况。如表1-4,还是用上文六岁的你不想吃蔬菜的那个例子。你得出想要吃肉的这个结论的前提——肉好吃,但是好吃和应该吃是没有充分必要联系的。也就是说前提推不出结论。我们再对比一下,妈妈的前提是营养均衡,能够推出结论——菜和肉都得吃一些。
表1-4 前提推不出结论

这样,我们就将思维中的问题、结论、前提给大家分析清楚了。此外,在思维中还有一个要素是未表达前提,它是指说话的人没有表达出来的前提,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它是前提能够推出结论的保证,所以有时候我们强调论证是否成立的时候也要看前提背后的未表达前提,未表达前提不为真就意味着前提推不出结论。一个人的未表达前提是否客观、正确是人认知水平高低的体现。如表1-5所示:
表1-5 未表达前提

当我们把妈妈和女儿思考过程中的未表达前提补充上,你就能看出来妈妈和女儿在认知上的差别了吧?为什么我们有的时候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的差别,认知就是未表达前提(有时候也是前提),前提和未表达前提是我们推出结论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决定你对问题处理的质量。在一个具体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是不变的,结论的好坏就取决于前提以及未表达前提(代表着前提能不能推出结论)。所以,从这个角度,你是不是能理解为什么人和人最大的差距就是认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