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天写出一篇论文:论文写作的本质及过程控制
- 田洪鋆
- 2473字
- 2025-03-28 17:03:06
三、正确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个问题也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好的思维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上文已经隐约透露了一点,我们在这里再单独且强化说明一下。经过上文那么多例子的描述,我们可以给思维下一个定义,所谓思维是指针对一个问题,人们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同时也是大脑思考的过程。思维包含四个要素(如图1-2),分别是问题、结论、前提以及未表达前提。在问题既定的情况下,结论的好坏取决于得出结论的过程,而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给出理由的过程,这个给出理由的过程具体要考查理由(前提)是否为真,以及前提能否推出结论。前提能否推出结论是由未表达前提决定的。换句话说,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论证关系的质量是由未表达前提决定的。

图1-2 思维及其要素
思维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既可以指高质量的思维,又可以指质量不太高的思维,但无论质量好坏,思维都包含这几个要素——问题、结论、前提以及未表达前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问题的解决总是要追寻一个好的结果,没有人想把问题弄得更糟糕,那么如果想要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就得从前提以及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论证来入手。思维的一个基本分类就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如表1-6所示。理性思维是指人们依据客观真实,经过正确的论证得出良好决策(结论)的思维;感性思维是指人们依据主观的想象,没有经过论证或者论证存在错误的情况下得出坏的决策(结论)的思维过程,其中理性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批判性思维。
表1-6 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

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很感性,说的就是这个人的思维类型是感性思维类型(非理性思维),总是依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感受、倾向来进行判断,几乎不怎么进行论证或者论证存在谬误,这样的人得出的结论是不可能正确的。同样,这样的人也是不可信的。比如上文所说的那位六岁的女儿,根据“肉好吃”——这个主观的好恶得出了“我要吃肉”的结论,这是一种感性思维。再比如上文的那位跟三岁宝宝生气的妈妈,情急之下就说出——“你再淘气我就不要你了,我要在大街上再捡回来一个听话的”——这样的结论,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妈妈主观上假设大街上是有听话的孩子的。这样的前提被三岁的宝宝轻松识破,这位妈妈的思维也是感性思维,感性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堪一击的。
有一类人的思维是理性思维,描述的是这类人不是依据自己的“想当然”——主观好恶、感受、倾向来作出判断,而是凡事依据客观真实,从客观角度出发看问题,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通常是可靠的或者是可接受的。这样的人也是比较靠谱的,实践中,理性思维的人是可以信赖的。
在这里还可以引申出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文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表格,理性思维强调人们得出结论依据的是客观真实,那么什么是客观真实?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就是客观真实,教科书上的知识就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质规律的认识和揭示,就是客观真实。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受过教育的人要比没受过教育的人更倾向于能够做出良好的决策,是因为在前提——依据客观真实这个部分,受过教育的人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客观真实)。但是否拥有了知识就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做出良好的决策呢?也不是,因为批判性思维(理性思维)强调得出良好决策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中之一是依据客观真实,也就是此处强调的知识,其中之二是经过正确的论证。如果一个人只是拥有知识,而没有论证能力(或者说逻辑能力),那也没有办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知识,因为这是做出良好决策、面对问题能够提出正确解决方案的必要条件,但是又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论证(或者论证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性。
我们在这里引申一下。平时上课的时候,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知识,但是却没有将知识放置在具体问题的场景里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导致学生对纯粹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厌倦。我接触到很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他们同时又很迷茫,原因便是,他们储备了大量的知识,但是没有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的解决中,也没有感受到知识和逻辑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巨大能量,所以他们经常会感觉知识无用,这也是主张“知识无用论”的人无力感的主要来源。但是,事实上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是相当有用的。放在理性思维的框架里,知识是帮助我们得出正确结论的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但是缺少了问题场景,缺少了与论证的结合(逻辑能力),学生才会对知识的学习感到厌倦、无力和产生无意义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思维的规律以及知识在思维中的重要作用,是能够促使他们好好学习,同时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的。
我们再回到论文写作。上文强调论文写作的第一层本质是解决问题,当我们拆解了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或者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之后,我们发现论文写作的第二层本质其实是思考和思维;第三层本质其实是思维的要素——问题、结论、前提和未表达前提(论证)。在具体思维的类型中,论文写作的第四层本质是理性思维,即强调依据客观真实(专业知识和理论),经过正确的论证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你和导师在论文写作的互动中经常会听到如下的表达:“你要加强思考;你要论证;论证的深度还不够;结论过于草率;你的问题意识不够清晰……”某种程度上,这些表达都是围绕着论文写作的不同层次的本质展开的,如果你不了解论文的本质,你就不能明白老师对你说的这些话都是什么意思,你也就写不好论文。那么对于论文写作的本质的拆解是不是到第四层就结束了呢?别着急,还有更深层次的本质等待我们去探索和挖掘。
总之,论文写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相对于上文列举的那些生活中的例子,论文写作要解决的是一个专业问题,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加专业和具有学科特征。比如我是法学专业,我只能解决法律问题,运用法律的理论和方法得出法律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你是医学专业,你恐怕解决得最多的是医学问题,运用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出医学人对某个问题(多为疾病)的看法。如果你到医院看病的时候是一个法学生给你治疗,那将是多么恐怖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