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原文
译文
天地间的物类数以万计,相应地也产生了各种事务,适应事物的不同而制造出各种东西,没有缺漏,难道是仅靠人力就能完成吗?万事万物如此丰富,如果必须经过口授目见才能认识它们,又能认识多少呢?万事万物之中,对人有益的和对人无益的,各占一半。世上有一些聪明博学之人,颇受众人推崇。然而他们连枣花、梨花都分不清,却臆想着“楚萍”为何物;连铸锅的模具都很少接触,却侈谈起“莒鼎”。就像画师喜欢画鬼魅而不喜欢画犬马,这样的人即便如郑国的公孙侨、晋代的张华,又有什么可称道的呢?
难点精讲
①稠人:众人。
②楚萍:典故出自《说苑·辨物》及《孔子家语·致思》。如《说苑》:“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斗,直触王舟,止于舟中。昭王大怪之。便聘问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实,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获之,此吉祥也。’”
③釜鬵(fǔxín):二者皆为古代炊具。
④范:模子,制作器物时的模具。
⑤莒(jǔ)鼎:春秋时莒国铸造的鼎。《左传·昭公七年》载莒献二方鼎于晋,晋侯转赠给子产,即“赐子产莒之二方鼎”。后以“莒鼎”指立国的重器和政权的象征,亦指名贵的器物。
⑥郑侨:指子产(?—前522),公孙氏,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执政大臣,晋侯曾称其为“博物君子”。
⑦晋华:指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大臣,著有《博物志》,后人集有《张茂先集》。
原文
译文
幸而我们生于盛世,云南的车马可以一直跑到辽阳,岭南的官员、商人可以漫游至河北。在这方圆万里间,又有什么事物是不能耳闻目见的呢?如果士人不幸生在偏安一隅的东晋之初、南宋之末,他们会把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物类,都视为他国的物产,将通过贸易而获得的皮衣与帽子视为“肃慎之箭”那样的稀有之物。而那些生长于深宫的帝王子孙们,在御厨送上喷香的白米饭时,可能会想看一看农具;当宫女制好锦衣时,可能会想象一下织机的样子。这时如果有图书可以看,定会觉得如获至宝。
难点精讲
⑧岭徼(jiào):指五岭以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省。徼,边界。
⑨肃慎之矢:典故出自《国语·鲁语》,武王克商之后,使各方来贡,肃慎氏贡楛(hù)矢(木箭)、石砮(石制箭头)。女真族是其后裔。
⑩耒耜(lěi sì):古代用于耕地翻土的农具,这里泛指农具。
原文
译文
一年来我写了一本书,名叫《天工开物》。可是我的家境贫寒了,想要购买一些奇物以助考证,却没有足够的钱;想招同好之人来探讨事物的真伪,而没有适合的馆舍。只能由着我的孤陋寡闻来写,哪敢说内容都很恰当呢?我的朋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可感动上天,讲求格物致知之学,古往今来的东西,只要有一言之嘉、寸长可取之处,必定勤勤恳恳地帮助刊印。去年我写的《画音归正》就是经由涂先生之力刊印的,现在遵从他的建议,又把这本书拿来出版,这也是我们多年来的缘分所致吧!
难点精讲
⑪天工开物:据潘吉星,“天工”典出《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开物”典出《周易·系辞上》“开物成务”。宋应星将二者结合,谓“以自然力配合人工技巧从自然界开发物产”。而据薛凤,“开物成务”之意在阐明“天—人互联性的特质”,从而探寻“物”与“事”固有的条理。
⑫伤哉贫也:典出《礼记·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
⑬乏洛下之资:典出《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注引《魏略》载蒋济语:“洛中市买,一钱不足则不行。”这里指没钱。
⑭陈思:指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之子,封陈王,谥号思,后世称陈思王,后人编有《曹子建集》。“陈思之馆”指曹植延请文人学士之馆舍。
⑮方寸:心。
⑯涂伯聚:指涂绍煃(约1582—1645),字伯聚,号映蔽,江西新建(今属江西南昌)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河南汝南兵备道、四川督学等。与宋应星为同榜举人,关系友善。
⑰梓:木头雕刻成印刷用的木板,这里指刊刻。
原文
译文
这本书中内容有先后,寓意是以五谷为贵而以金玉为贱,“观象”“乐律”这两卷,因为道理太精微了,自揣并非我的能力所及,所以在临上版时删去了。请那些以科举大业为目标的文人们把此书抛弃在一边吧,这本书与功名进取之业毫不相干。
明崇祯十年(1637)四月,奉新宋应星写于家食之问堂
难点精讲
⑱贵五谷而贱金玉:典出晁错《论贵粟疏》。
⑲家食之问堂:宋应星的书斋名,“家食之问”意为研究自食其力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