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家访
- 科技教父,从中科大少年班开始
- 赞美诗2号
- 2079字
- 2025-03-22 09:01:01
当晚,郑家的晚饭是棒子面窝头、玉米糊糊以及炒白菜。
郑国梁为了给儿子补充营养,特别买了一头刚下崽没多久,还带了两个小羊崽子的母山羊,每天会挤一些羊奶给郑星海吃。
吃过饭,郑星海主动帮着洗碗筷。
李秀菊说:“你还没锅台高呢,一边玩去吧,现在还不用你帮家里干活。”
郑星海说:“妈,我总得分担一些家务,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吧?”
“您不是经常说勤快的大人懒惰的儿女这句话吗?”
“您什么都不让我干,只会让我成长为一个四体不勤自私自利的人。”
这句话让郑国梁两口子十分感动。
10岁的孩子,知道心疼父母了,太懂事儿了吧?
李秀菊揉了揉眼睛说:“好孩子,我就是觉得,总不能让你围着灶台忙活吧?”
“你将来可是要干大事的。”
郑国梁在旁笑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孩子想替你分担,你就让他做嘛!”
“你刚还说,孩子小,不会照顾自己。”
“你不让他学着做事,那他什么时候能生活自理呢?”
于是,两口子就在旁边看着郑星海在压井旁边洗碗。
晚上的风已经有点儿凉。
压井里打出来的水,温度也是很低的。
而且,这会儿电也停了,只能摸黑干活。
郑国梁就拿着手电筒在旁边帮儿子照着。
李秀菊嘟哝说:“有点儿浪费了,买干电池也要钱呢。”
郑国梁笑道:“别那么小气巴拉的,儿子学能耐才最重要,好吧。”
李秀菊说:“儿子的手都冻红了,他手皮那么嫩,泡在凉水里怎么受得了啊。”
郑星海这会儿已经快速把碗给洗好了。
他将盆子里的水倒掉,说:“妈,人这辈子活着就要学会吃苦啊。”
“一点苦都吃不了,是难成大事的。”
其实,这些天来,郑星海一直都在努力帮家里干活。
上辈子他16岁去求学,大学毕业又出国留学,随后有很多年都在国外。
就算是回了国,因为忙碌于科研任务,看父母的次数也不多。
他觉得自己亏欠父母挺多的。
他也格外珍惜陪在父母身边的日子。
郑星海在秋假里除了学习,还常常帮家里做饭、洗衣服。
他还自己尝试着用土法子造肥皂。
这年头,一般人家不会用肥皂,顶多也就是买洗衣粉来洗衣服。
但买的洗衣粉里含有荧光剂、磷等添加剂,长期使用刺激皮肤。
洗头的话,还是用肥皂更好一些。
农村孩子,从六七岁已经在帮家里干力所能及的活儿了。
主要是打猪草什么的。
农忙的时候,还会去地里帮着捡拾掉落的庄稼。
帮家里做饭、烧火、洗衣服啥的,那都是司空见惯的。
郑星海之所以干得少,主要是他爸爸是老师,有工资,生活就比别家好许多。
加上他们家也就他一个孩子,自然要比别家娇惯一些。
当郑星海用猪油、草木灰,再添加一些从野花中提取的香精,把肥皂给制出来之后,他母亲又是高兴又是心疼。
因为,猪油在这个时代很珍贵的。
油水太少了,好不容易吃顿肉,人们都喜欢买肥肉。
肥肉是个好东西,都不需要用油,就能炒得滋滋香。
吃大肥肉,能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感。
一家人回到屋里,点起了一盏豆大的煤油灯。
郑星海的内心,很感叹:现在的华夏实在是太穷了。
华夏人的日子也过得太窘迫了点。
而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生产力还没有发展起来。
虽然如今的华夏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化生产能力。
但因为生产设备的落后,自动化生产线的欠缺,生产效率着实不高。
要想改变这个现状,需要他这个重生者去投注更多的努力。
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娱乐,一家人唯二的电器就是一把手电筒和一台收音机。
郑国梁打开了收音机,正好是京城电视台和京城广播电视台在播报新闻。
而且,播报的正是郑星海的事迹。
“中科大少年班全国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
“著名数学家华罗耿亲临南河省主持了该省的少年班学员选拔工作。”
“在选拔工作进行过程中,一名10岁少年脱颖而出……”
新闻播完了,李秀菊欣喜地说:“看来,已经板上钉钉了。”
郑国梁微笑道:“华老师和龚老师已经明确对我表过态了。还能有假?”
李秀菊说:“哎!没想到,儿子竟然能被京城电视台报道。这下他全国都出名了吧?”
“儿子这也算是给你们老郑家光宗耀祖了吧?”
郑国梁点头,内心无比自豪:“那肯定啊!俺们也算是祖坟冒青烟了。”
“秀菊,今年冬天挖河,我看你就不要去了,咱不差那点儿工分。”
“龚老师说,选上之后啊,估计过了年就要开学。”
“你在家好好陪陪儿子。再说了,挖河都是老爷们的活儿,你一个娘们就不要凑热闹了。”
在油灯边捧着一本书正在看的郑星海也说:“妈,爸说得对。”
“以后啊,我也能挣钱了,我们爷俩养得起你。”
这会儿上大学,国家全包。
不但没学费,还有补助。节省一点的大学生,甚至还能攒下钱来反哺家里。
李秀菊犹豫了一下,说:“那我,就不去了吧。”
“我在家干点大队里的零碎活,顺便照顾你们爷俩。”
一家人正说着话,门外响起一个大嗓门:“郑老师在家吗?”
这是郭开福的声音。
郑国梁赶忙迎了出来。
“在呢!”
“呀!华老师,龚老师?你们俩也来了?快屋里坐。”
华罗耿微笑着说道:“国梁同志,这么晚过来,有点儿打扰你们,不好意思。”
郑国梁摆手说:“不打扰,华老师能来寒舍,我欢迎还来不及。”
几个人就进了屋。
郑家住了两间房。
一个套间当卧室,外面是客厅,放了一张小方桌,还有两三个马扎。
就连坐的马扎都不太够。
李秀菊赶忙去别家借了几个小凳子,这才能让客人落座。
郑星海自然是要过来问好的。
华罗耿一脸慈爱地用手摸了摸他的头说:“我今天过来,主要是家访一下,了解一下星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