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他为什么那么淡定

何兰舟笑着说:“哈哈!主要是秀菊同志对儿子的天才表现已经见怪不怪了嘛!所以她的反应才会这么平淡!”

“秀菊同志,我给你介绍一个大科学家!”

“这位是钱雪森老师!咱们的两弹一星元勋!”

其实,这会儿钱雪森老师还不算太出名。

因为,他之前很多年都是隐姓埋名状态。

国家基本上是不宣传的,而且用的名字都是化名。

现在虽然身份公开了,可国家还没有开始广泛宣传,也没有论功行赏。

要到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元老们才会开始在全国名闻遐迩,他们的画像也开始在国内的学校教室内悬挂。

从80年代初开始,钱雪森已经家喻户晓了。

李秀菊看了一眼穿了一身中山装的笑眯眯的钱雪森,点头问好:“钱老师好!大家快到屋里坐吧。”

“外面挺冷的。”

“我去把我儿子叫出来。”

钱雪森微笑着说:“星海还没在这个院子里吗?”

李秀菊说:“他在大队部呢,那儿用的有电灯,更明亮一些,而且,大队部的房间里还烧的有煤球炉子,比家里暖和。咱们徐水村对星海可照顾了。”

何兰舟摸了摸下巴,他有点儿惭愧。

作为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他应该也有所表示才对。

李秀菊去找郑星海。

钱雪森等人被让到正屋里坐下。

正屋窗户比较小,所以,屋子里光线很黯淡。

屋子地面是泥地,但挺平整的。

一个穿老蓝布斜襟棉袄,头上扎着布巾的小脚老太太从套间里搬出来两个小木凳,大家这才能坐下来。

这老太太正是郑星海的姥姥。

老人家年龄已经70来岁,但身子还行。

她老伴是老八路,因为伤病多而且重,去世得早。

留下一儿一女,儿子参军去了,如今提了干在边陲之地守边,一年可以休一次假。

平日里,跟儿媳孙子辈儿住在一起。

儿媳他们住在配房里,都挺孝顺。

老太太对现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

她知道,自己的小外孙似乎出息了,10来岁就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华夏最好的大学。

她有点儿不舍。

但她知道,这是外孙的机会,很有可能,读了大学之后,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一想到这个,她就十分的自豪。

“几位同志稍等一下,大队部离俺家也不算远,星海很快就会回来。”老太太说着话,她就拿过来一包大前门香烟,给大家散烟。

何兰舟和王承恩等都是抽烟的,不过他们看钱雪森不抽烟,就都接了烟夹在了耳朵上。

钱雪森就跟老太太说起郑星海小时候的事迹。

老太太一说起郑星海小时候,就成了话痨,兴奋地说个不停。

“星海小时候学说话很晚,3岁多了才学会说话,但平日里非常安静,还喜欢拿他爸爸的书看。他学会说话之后,学东西就可快了,4岁能背几十首唐诗,上小学前,他已经能自己看小人书了。”

“我这外孙啊,根本不像别的孩子调皮捣蛋,他文文静静的,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下来发呆,问他怎么不去玩,他说,他在想人死了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哎呀,有时候就觉得挺吓人的。你说一个几岁大的孩子,竟然在想生死这种问题。”

“对的,这孩子记性可好,背东西可快了,他爸说,一篇几百字的文章,他看一遍就能背下来。而且,记得可牢靠了。”

……

钱雪森听了老太太的讲述,他十分感慨:几岁大的孩子,竟然开始考虑生死这个问题,真够早熟的。而且,可以看出来,郑星海除了记忆力好,还非常善于思考问题。

最关键的一点,这孩子性格也好,很沉稳坚韧。

这种品性对于一个天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性格好,有坚韧的意志,有强大的自制力,而且,貌似还有明确的方向,这种孩子,将来能有多大成就,是不可衡量的。

却说,郑星海正在大队部的一间房子里做计算。

他虽然已经大概知道费马猜想的证明方法和过程,但是,进行计算验证,也是需要时间的。

这个时代,没有计算机,做数学题只能演算和打算盘。

确实是相当的费时间。

徐水大队对郑星海很照顾,得知他想要找个安静的学习空间,就在大队部专门给他批了一间房子。

房子里有床有桌子。

脑门上天花板还悬着一盏50瓦的电灯。

这个时代的农村,用上电灯的人家非常少。

别看一盏电灯一个月电费可能就几毛钱,但大多数社员也都舍不得。

郑星海坐在对着窗子的桌子旁边,他正在拨拉着算盘做计算。

这间房子有两扇窗,前面后面都有窗子,而且,玻璃窗挺大,光线是很充足的。

李秀菊敲了敲门进去,看见儿子在噼里啪啦打算盘,她也没敢打扰,就站在一旁等待。

郑星海感觉到有人进来,他也没回头,将这道计算题算完,写上得数,他才扭头看。

“妈,你咋来了?”

李秀菊走过去揉了揉儿子的头说:“有个姓钱的教授专门从京城过来找你,何主任陪着来的,你去见一见吧。我看钱教授来头应该不小。”

郑星海心想,姓钱的教授?

共和国钱姓的名人挺多的啊。

不会是钱雪森吧?

郑星海收拾起自己已经写得差不多的论文,装进军绿色挎包里,然后把包挎在自己身上,就跟母亲回去。

“星海,还有件大好事,你高考分出来了,你考了满分,全省第一名!照古代的说法,那就是状元郎!乖儿子,你真的是给我争光了。”

李秀菊搂住儿子的肩,疼爱地说。

郑星海有点儿意外。

他是真没想到,居然给他打了满分?

数理化拿满分没啥,政治、语文,都挺难拿满分的啊!

看来,省里头改我的卷子的时候,应该是组织过专家讨论的吧?

郑星海知道,高考改卷的时候,任何一个满分,都需要好几位改卷老师复核,甚至要阅卷总负责人拍板,然后才能行。

也正因为太麻烦,高考成绩除数理化这种答案确凿的科目外,满分是很少的。

“妈,要低调,这些荣誉都不算什么。”郑星海对母亲说道。

李秀菊嘀咕了一句:“全国都为你轰动了呐!儿子,你就是很出类拔萃呀!刚才我听何主任说,之前的高考就没出现过满分呢!你真的很厉害,你是咱们郑家的骄傲。你倒是高兴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