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数据收集

(一)关于数据资源收集的说明

前文已经就新华社目前的文字新闻发稿系统进行了论述,现今,新华社文字发稿线路共有六条,改变了过去以行政级别等因素进行发稿的“七路报”[5]线路。本文所收集到的资料,均是新华社稿库系统中自2007年3月以来收录的含关键字“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产品。因分类不同,许多新闻产品多次重复出现在这六条线路之中。根据搜索途径的不同,这些包括各种形式的新闻又分为两大类:纯文字新闻和其他新闻产品(含音视频及图片)。

(二)新华社信息产品的对外传播模式

新华社是国家最高等级的综合性国家通讯社,其采写、编排的文章往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近年来,新华社积极开展与各大报社、电台的联系与合作,与以往以“七路报”为发稿线路的结构不同,新华社如今形成了较为全面的、避免内容重复的发稿结构。各大报社、电台可以根据自己需要,编发由新华社采写的各条新闻、通讯。

(三)新华社稿库中文字信息的整理

新华社稿库系统需要通过新华社工作人员输入本人唯一的账号、密码后方可登录,系统界面整洁,检索区域与普通搜索引擎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在稿件系统库中存放了大量的已经编发过的稿件,这些稿件的来源范围十分广泛,大致看来,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国内各分社及支社

新华社作为国家最高通讯社,在全国各个省会城市均设有分社,在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非省会城市,还设有支社。这些国内分社及支社的记者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新闻事件并将其编发至总社,通过这一途径将最新消息传播出去。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新闻也是一样,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宣传主战场,国内分社及支社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例如,2012年5月15日,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在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及北语校务委员李宇明后,发布了一篇题为《北京语言大学已为世界各地培养约15万名毕业生》的稿件。

2.国外各分社

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通讯社,新华社在海外多国也设有分支机构,负责在第一时间对全球发生的新闻进行传播。就汉语国际教育而言,借助全球汉语热的良好态势,全球各地与之相关的活动也从未间断。驻扎在各个国家的新华社记者将大量的新闻事件报道出来。

例如,2013年2月14日,新华社泰国分社记者在泰国普吉孔子学院参访后,发布题为《搭建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桥梁——记普吉孔院参加第62届泰国教育展》的稿件。

3.收录来自各大新闻媒体机构、报社的稿件

除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文章外,新华社还有少量的社外新闻产品被收入编发稿库之中,其中收录最多的当属来源于《人民日报》的文章。

例如,2011年4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蒋安全、张慧中及新华社记者冯坚、余谦梁在位于雅加达的阿拉扎大学完成采访任务后共同撰写了《温家宝总理与印尼阿拉扎大学师生交流侧记》这一稿件。

综合以上信息,通过搜索新华社稿库系统内含有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的信息,共检索出文字新闻稿件164篇,共计201800字。新闻范围涵盖了大多数汉语国际教育活动频繁的地区。

(四)新华社稿库中图片信息的整理

新华社稿件系统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报道中,共5篇涉及图片新闻。这些图片的来源共有3处,分别为:新华社香港分社图片、新华社北京分社、新华社天津分社。

(五)新华社稿库中音频信息的整理

由于音频传播途径的局限性,新华社稿库中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音频信息只检索到一篇。

(六)新华社稿库中视频信息的整理

相较于音频信息,新华社稿库中可以检索到的视频信息较多,其有13条,大多来自音像部电视新闻室。

(七)对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地位,笔者曾对多位新华社记者进行了口头采访,涉及内容包括:是否听说过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如果听说过汉语国际教育,是何时、何地经何种方式获知的;亲朋或其子女有无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情况;亲朋或其子女有无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相关工作的人员;怎样认识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学科。

通过对17位新华社一线记者、编辑的口头采访,笔者得知汉语国际教育在新华社一线记者、编辑中的知名度依然较小。仅有2人听说过汉语国际教育,并对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剩下的15人则完全没有听说过该专业,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了解几近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