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东南亚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探索: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论文选(三)
- 李丽虹主编
- 1248字
- 2025-04-03 17:57:02
三 数据分析
(一)检索结果
笔者通过对新华社稿库进行检索,发现文字新闻共有164则,但这164则新闻中,有一些是重复新闻,这是由于稿库中存放位置,即发稿线路的不同所造成的(详见表1、表2、表3)。
表1 各地区发布的与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文字新闻

续表

续表

表2 各分社发布的与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文字新闻

续表

表3 新华社发布的与汉语国际教育有关的图片、音频与视频新闻

(二)频率分析
通过对以上文本进行统计,笔者发现各省、区、市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信息的报道存在较大的差异。北京以其国家行政中心的不二地位,占据了报道数量第一的位置,天津市在汉语国际教育报道方面也处在领先位置,报道数量达8篇。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山东、广西等地。
(三)内容分析
通过观察汉语国际教育相关新闻,笔者发现新华社报道该专业学科的方式非常灵活,就内容而言,涵盖范围较广,涉及各个方面。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人出席相关汉语国际教育活动的报道。如:《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在京举行 李长春出席开幕式》(新华社北京分社)。
(2)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点设立的报道。如:《复旦大学增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教育》(新华社上海分社)。
(3)对来华留学的国外汉语国际教育相关专业学生的报道。如:《陈氏凤翠:越南阿妹的“中国情怀”》(新华社广西分社)。
(4)关于与汉语国际教育密切相关的组织、机构的成立的报道。如:《中国高校首个涉非教学机构在浙成立》(新华社浙江分社)。
(5)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生活、发展现状的报道。如:《就业出口变窄困扰中国对外汉语毕业生》(新华社山东分社)。
(6)对汉语国际教育及与其紧密相关的各类机构发展情况的报道。如:《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已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新华社山东分社)。
(7)与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跨文化交际报道。如:《丝路传友情——记新疆师范大学留学生艺术团访问吉尔吉斯斯坦》(新华社欧洲总分社)。
(8)对国内各大高校、机构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报道。如:《中外青年声乐家在华学习汉语演唱》(新华社北京分社)。
可以说,新华社报道的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是考虑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及国家外交战略的大背景,报道数量还是偏少,内容篇幅也较短。
(四)结论
通过对以新华社为主的国内主流媒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报道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依托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汉语国际教育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其影响力不断增强。
(2)从国际范围来看,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华文化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3)从国家决策层来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的活动越发重视,从各个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4)就学科知名度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外热内冷”的局面。
(5)汉语国际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至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汉语国际教育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国内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