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推动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

4.1 积极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

4.1.1 正确认识南亚重要通道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201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2016年,中国文化部、旅游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的主题是“‘一带一路’与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该主题还是主旨论坛主题。由此看出,西藏自治区政府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积极对接,并在建设进程中,逐步发挥西藏面向南亚的作用。

西藏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南亚重要通道。西藏有21个边境县104个边境乡,与南亚次大陆有着4000多千米的边境线,通过樟木、吉隆、亚东、普兰、日屋口岸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与南亚国家有着密切的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往来。无论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还是从现实的边境贸易及互市贸易中,西藏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南亚重要通道。

4.1.2 加快建设开放的南亚重要通道

第一,在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对外开发与开放过程中,加快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是重心,是基础,也是关键。西藏发挥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三圈三带”(西南国际经济合作圈、西北国际经济合作圈、东北国际经济合作圈和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中蒙经济合作带、鸭绿江中朝经济合作带)新格局的战略机遇,在加快建设南亚开放大通道中进一步融入国内国际市场,实现南亚大通道从“有形联通”到“无形链接”的升级与转变。

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构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西藏在建设南亚重要通道的过程中要以西藏为轴心,以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自治区、省为依托,辐射南亚次大陆国家及周边区域,通过结合西藏实际,有效利用区内、区外和国际三个市场及三种资源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实现中国与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的互联互通,组建区内外、境内外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国际区域产业体系,加强与南亚有关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和融合,促进地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二,中尼印经济走廊建设是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中尼印经济走廊,助力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处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最珍惜的就是和平与发展,两国的理想和目标息息相通。尼泊尔处在中印关系的中间,一直寻求在中印之间的平衡,推出“外交平衡战略”,希望成为中印关系的重要缓冲地和交涉中心,以凸显尼泊尔在亚洲的政治地位和外交地位。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已经进入了多方战略契合的时代,中印联手合作将成就亚洲乃至世界的辉煌。2014年7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福塔莱萨会见印度总理莫迪。习近平指出:“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无论从双边、地区还是全球层面看,中印都是长久战略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携手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包容发展,让两国25亿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为地区乃至世界增加和平与发展的力量,是我们最大共同利益所在。”莫迪指出:“扩大两国经贸、人文、旅游、教育、人才培训等领域交流合作,印方欢迎中国企业投资印度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印度建立工业园区,正在积极考虑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形成“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共同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发展”的共识,并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表示,“印中两国都向南亚有关国家提供着帮助和支持,中方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印方同样重视南亚地区互联互通建设,认为这将促进本地区的发展繁荣”,随后中印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2016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果阿与印度总理莫迪会晤时指出:“要提升各领域交流合作水平,继续推动铁路、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合作。要加强政党、地方、智库、文化、媒体等交流,扩大中印友好民意基础。要支持对方参与地区事务,加强在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东亚峰会等框架内合作。”

中国与尼泊尔政府之间交流频繁,并且成果丰硕。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尼泊尔政府积极响应,并发表声明说愿意搭上中国经济的便车。2014年6月,尼泊尔前总理苏希尔·柯伊拉腊访华,参加中国—南亚博览会;2016年3月,尼泊尔前总理奥利访华,与中国签订了系列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落地将进一步促进中尼双边关系的良性发展;2016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果阿会见尼泊尔新任总理普拉昌达。尼总理表示:“尼泊尔视中国为可靠的发展伙伴,愿同中国发展更加全面的伙伴关系,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框架下互联互通建设。尼方愿密切同中方在国际地区组织中协调合作。”由此可以看出,尼泊尔还是坚持原有的外交政策,寻求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略平衡。

因此,中尼印经济走廊有共建的上层机制的可能性。此外,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建设也有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西藏与尼泊尔、印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西藏阿里地区的“神山圣湖”又是藏传佛教、印度教、耆那教、苯教等信徒心中的世界中心,转山、转湖是信徒的重要活动,因此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中尼印经济走廊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并参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也有利于西藏助力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

4.2 积极推进“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

4.2.1 “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提出

2015年1月,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构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第一次引入了“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概念。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次大陆国家接壤,在构建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西藏以樟木、吉隆、普兰、亚东、日屋口岸等为窗口,以拉萨为腹地,以日喀则为桥头堡的“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重要区域,有利于打造辐射喜马拉雅周边国家及区域的“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

4.2.2 构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国际产业体系

“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建设,需要区内外、境内外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园区作为支撑节点,发挥中心城市产业园区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边境口岸产业园区的特殊区位和桥头堡作用,境外产业园区的模式创新和资源共享,构建“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引领南亚大通道的国际产业体系转型与扩张。

(一)高原城市产业园区建设

以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拉萨市首府经济为腹地。围绕南亚重要通道建设和西藏全方位对外开发开放,推进拉萨首府经济圈建设,提升拉萨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西藏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城市,将拉萨打造成为对南亚开发开放的综合枢纽、总部经济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在以贡嘎机场为主要的航空港,构建高原独具特色的航空保税物流园区和汇集环喜马拉雅周边国际及南亚国家的商品商贸中心。

以日喀则综合物流园区与日喀则后藏经济为核心区域。强化日喀则市全区第二大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地位,增强桑珠孜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日喀则综合物流园区为重点产业园区,带动江孜、拉孜和边境口岸城镇等重点区域发展,壮大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城镇带,将日喀则综合物流园区打造成为对南亚贸易往来和外向型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建设南亚国际物流枢纽基地、西藏外向型产业示范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中心。

以林芝经济开发区和昌都经济开发区为重要辐射区域。林芝经济开发区,着眼建设重要的世界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以巴宜区为中心,以林芝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支撑,带动米林、扎木等为重要节点的尼洋河中下游城镇带发展,将林芝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南亚大通道特色产业发展和对外旅游服务支点。昌都经济开发区建设,发挥开发区的独特区位优势,承接长江经济带向南亚大通道的产业转移合作,努力在西藏特色加工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现代服务业提升等方面实现突破。建设南亚大通道国内产业承接中心、物资集散中心。

(二)边境口岸产业园区建设

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承接日益增长的中尼贸易交流和人员往来(将来可以发展为中尼—第三国人才流、商贸流、技术流、资金流等自由往来)。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定位旅游合作、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物流与流通加工基地、工程承包产业服务基地,以及边境文化旅游商贸会展一体化服务基地,远期以吉隆为口岸依托建设中国-南亚自由贸易试验区。

中尼边境旅游合作区。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中尼双方的珠峰国家公园打造中尼边境旅游合作区,以旅游合作为支点,带动商贸、金融等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贸易自由一体化。

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发挥普兰县地处中、尼、印三国边界的区位优势,利用阿里朝圣国际旅游资源,提升边贸旅游服务水平,建设冈底斯国际旅游合作区,整合阿里地区西部四县资源,实现边境一线连片发展。近期重点建设合作区成为中国面向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打造合作区的国际品牌,中远期实现合作区向国外周边区域拓展延伸,向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发展。

(三)境外区域产业园区建设

加德满都(中尼)综合产业园区。谋划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建设涉及农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的综合园区,依托两国在人力成本和技术水平上的互补性,推动中国对尼泊尔由产品输出走向产业输出。重点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初级加工、服装鞋帽制造、家用电器组装、摩托车组装等加工业态,产业园区产品直接进入尼泊尔,间接进入印度市场,部分可运回中国进行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两国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促进两国间经贸往来。

中尼边境商贸物流产业园区。谋划在尼泊尔距离吉隆口岸30千米的通泽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和加工产业,使经吉隆进入尼泊尔的物资在通泽产业园区进行集散、加工,再分拨到尼泊尔其他地区。在产业园区引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运输物流企业,输出国内电商平台,探索对尼泊尔贸易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使通泽产业园区和吉隆边境经济合作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态势,提高两国在经贸上的互利共赢水平。

4.3 进一步深化与南亚国家合作的多元化模式

4.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西藏服务的能力

在中国西藏与南亚地区深化合作中交通、通信欠发达,公用设施缺乏,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是制约中国西藏与南亚地区深化合作的重要因素。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议采取合作方式来共同承担,即采取“中国西藏+内地援藏省市或者中国+南亚地区国家”的模式。通过合理利用援助资金和外来资金,减轻西藏财政压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丝路基金”“亚投行”“金砖银行”等中国—南亚区域内金融机构的扶持,加大对中国—南亚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可以更好地吸引中国—南亚外域国家的投资,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西藏与南亚地区交通、能源、通信、旅游业等合作项目的投资,从而带动该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切实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可以从交通设施和口岸建设两个方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一,构建高原立体交通网络,助推西藏南亚重要通道建设。“十三五”期间,西藏将逐步实现“国道高等级化、农村公路网络化、边防公路通畅化”。加快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公路、农村公路、边防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道高等级化,形成互联互通的区内和进出藏高速大通道。构建高原铁路交通网,形成以拉萨为辐射核心的青藏、滇藏、川藏、新藏铁路铁路网,延伸日喀则至吉隆(或樟木)口岸铁路建设,科学合理规划中国与尼泊尔铁路交通建设,最终打通“泛南亚铁路线”。逐步扩建拉萨贡嘎机场、林芝米林机场、日喀则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加快城镇中心区域至机场的高等高速公路建设,提升西藏区域范围内的航运能力,主推西藏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开放的重要通道建设。

第二,加强中尼印边境口岸建设,推动边境服务融合发展。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波及中国边境地区,樟木、吉隆口岸等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地震后,经中尼双方的不断努力,吉隆口岸已于2015年11月再次开通。因此,加快樟木口岸恢复口岸功能建设,继续加强吉隆口岸通关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尼跨境经济区”建设,推动吉隆口岸建设成为“中尼自由贸易示范区”,使吉隆逐渐成为西藏面向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开放的桥头堡。逐步培育外贸企业,大力扶持发展对外贸易,逐步完善“自贸区”管理体制,鼓励边民互市自由贸易,鼓励自产产品出口,积极落实西藏产品“走出去”战略,促进西藏本土产品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西藏融入“一带一路”。

4.3.2 深化多元合作内容,构建中尼印经济走廊

2015年中国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中国西藏与周边国家的合作领域并不止于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金融、基础设施、教育、科技等都是合作的重点。因此,西藏需要深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与南亚周边国家共建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协同合作的先行领域,进一步深化边境地区口岸建设和安全管理的双边或多边机制,定期举行口岸管理双边或多边会晤,制定边境区域共同执勤制度,放下争端,为边民谋福利。加快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中贯穿喜马拉雅山脉的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尤其对跨境旅游资源进行合作,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因此可以认为,西藏应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想而提出具体实施措施,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发挥面向南亚开放的地缘优势,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推进中拓宽与南亚的多元合作,打造中尼印经济走廊,进一步构建中尼印共同体。

第一,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建设中尼印边境旅游合作区。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边境旅游潜力是最大的。[109]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通商要道,其沿线还分布着大量的丝路遗址,以及遗址背后古老神秘的传说和珍贵的文化遗迹。这些深化了旅游内涵,增添了边境地区旅游魅力[110]。重视和发展边境旅游,应是当前西藏发展旅游业的重点,也是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新的增长点。依托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探索建立“中尼国际旅游合作试验区”,将珠穆朗玛峰国家公园打造成为中尼边境上的“珠穆朗玛国际公园”,不断拓宽中尼边境旅游合作区域,划定责任旅游区。基于中尼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和文化的特殊性与互补性,积极建设中尼边境旅游合作区,协调政府间的决策机构,使中尼边境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强化中国与尼泊尔之间旅游产品的开发,联手打造中尼边境旅游合作区。充分利用冈底斯山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神山圣湖)在印度教、藏传佛教、耆那教等宗教里的宗教地位,以宗教文化作牵引,吸引更多的南亚地区(如印度、尼泊尔)香客进藏朝圣,打造中尼印边境旅游之朝圣旅游路线(一、普兰→神山圣湖→古格王朝→昆莎→拉萨→加德满都/新德里;二、亚东→珠峰→仲巴→阿里地区→普兰[出境]),最终形成冈底斯国际跨境旅游区。

第二,加强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提升西藏边境贸易合作能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南亚、中亚、西亚等国对于西藏和中国内地的茶叶、丝绸、陶瓷、羊毛、羊皮、酥油、香料、藏药材等产品需求量大。历史上有唐蕃古道与蕃尼古道连接,茶马古道与南亚陆路连接,西藏在历史上就是内地与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商务贸易中转地。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013年,那曲地区物流基地建成;2014年,拉日铁路通车;2014年,拉萨、日喀则成为中国首批公共物流示范基地,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到西藏投资兴业,大大促进了西藏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西藏必须加快区内交通网络建设,必须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和竞争力的物流工业园区,并依托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逐步辐射青藏高原,提升西藏区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