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数量特征

食源性疾病在全世界都是极具危害的日常“杀手”,不同国家的暴发数量等分析指标具有巨大差异。其中,发达国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起步较早,监测的数据较为科学全面,而发展中国家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因此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所表明的疾病严重性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一)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程度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

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通过覆盖美国10个区域15%人口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的长期监测发现,美国每年估计暴发食源性疾病4800万起,导致12.7万人次发病和3000人次死亡[2]。欧盟每年暴发1700万起食源性疾病,导致约20万人次住院和 500人次死亡。法国每年暴发食源性疾病238836~269085起,住院10188~17771人次,死亡228~691人[3]。Chani & Chan对1996~2005年中国香港暴发的食源性疾病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10年间共暴发食源性疾病5967起,发病26260人次,年均暴发596.7起,发病2626人次,住院人数占发病人数的7.06%[4]。1996~2004年日本共暴发食源性疾病18160起,新加坡暴发12085起[5],中国台湾暴发1915起[6],韩国暴发1043起,年均分别暴发2017.78起、1342.78起、212.78起和115.89起。我国大陆2001~2014年食源性疾病累计暴发9228起,发病211509人次,年均暴发659.14起,发病15107.79人次。

(二)世界各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趋势随监测水平呈现显著差异

为进一步表明不同国家或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以便在掌握过去与现有风险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预测,部分学者通过分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趋势描绘了地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状况。在食源性疾病发生趋势研究中,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有的地区逐年下降,有的地区逐年上升,还有的地区趋势平缓没有显著变化。根据相关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数量呈下降趋势[7]。2013年美国共有19056人次暴发食源性疾病,42000人次住院和80人死亡。2008年报道的1034起食源性疾病中,共有23152人次发病,1276人次住院和221人死亡,相较于2003~2007年的平均暴发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低了10%和5%。中国香港、日本与新加坡的食源性疾病暴发呈现巨大的波动且逐渐上升,而中国台湾与韩国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趋势平缓没有显著变化。Asl et al.[8]对2006~2011年伊朗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进行调查后发现,食源性疾病的暴发率由0.07人次/105人口上升到1.38人次/105人口。现有数据显示,2012~2017年,共监测获得60万份详细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基本摸清了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分布状况。结合文献报道与2012~2017年的监测数据,2001~2016年我国食源性疾病累计暴发事件共15685起,累计发病254087人次。其中,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发病数均达到历史最高点,分别为4056起和32812人次(见图1-1)。以2010年为转折,2010年前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和发病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虽然2011~2013年发病数呈低位波动,但整体上2010年后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事件数与发病数呈上升趋势。自2014年开始又有了大幅提升,2014~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分别增长47.85%、62.22%和68.93%,发病数分别增长22.46%、21.09%和53.51%。这表明,自2010年建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络以来,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报告系统的敏感度提高,有助于食源性疾病风险的防范[9][10]

图1-1 2001~2016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总体状况

资料来源:徐君飞、张居作《2001~201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情况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第27期,第 313~316页;《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7年)。

(三)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

为更为科学准确地描绘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状况,学者将各国的人口数量考虑在内,以发病率为衡量指标来分析地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严重性。Murphree et al.研究发现,2003~2008年美国食源性疾病的年均发病率为16667人次/105人口[11];欧盟的年均发病率为26000人次/105人口[12],且各成员国呈现显著差异,其中法国的年均发病率为450人次/105人口[13],新西兰2009年的发病率为4100人次/105人口[14],荷兰的年均发病率为1900~4700人次/105人口[15]。同样,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也呈现显著差异。但是鉴于发展中国家的数据缺失,根据现有研究仅可知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急性胃肠道疾病的年均发病率普遍为0.28人次/105人口[16]。且有研究表明,2006~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年均发病率为1.06人次/105人口[17][18]

(四)全球食源性疾病暴发水平显著高于监测水平

实际上,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的食源性疾病政府监测数据普遍存在漏报的现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升。典型的食源性疾病以胃肠道疾病为主,症状轻微且呈散发式,人们的就医行为匮乏,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的数据漏报率极高,发达国家漏报率在90%以上,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19][20]。Nsoesie et al.[21]的研究发现,在美国所有的发病病例中,仅有1.58%的患者会选择发病后寻求医疗帮助,而欧盟每年仅有100万人次会寻求医疗帮助[22]。2003年一项对爱尔兰人的调查发现,爱尔兰每年平均有320万起急性胃肠道疾病,平均每天新增病例8080人次,但实际上只有29%的人会寻求医疗救助,因此在官方统计中,只有少于6000例病例被报告[23]。我国的情况更为严峻,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卫生部门自1985年以来每年收到食物中毒报告600~800 起,发病2万~3万例,死亡100余例[24]。但2011年和2012年卫生部分别对6 个省39686 人次和9个省52204 人次的入户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亿~3亿人次发生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高达99%[25][26]。因此,各国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远远严重于现有监测所显示的状况,是一种隐形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