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肝病常识

第一章 初识肝病

第一节 肝胆的组织结构

一、肝脏概述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具有复杂多样的生物化学功能,被称为机体的化工厂。比如肝产生的胆汁作为消化液参与脂类食物的消化;肝参与合成多种蛋白质等多类物质,直接分泌入血;肝还参与糖、脂类激素和药物的代谢。

肝表面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除在肝下面各沟、窝处以及在右叶上面后部为纤维膜外,其余均被覆浆膜。肝门部的结缔组织随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肝管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将肝实质分成许多肝小叶,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为门管区。

二、什么是肝小叶

肝小叶是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体,长约2mm,宽约1mm。成人肝有50万~100万个肝小叶,人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少,相邻肝小叶常连成一片,分界不清,肝小叶中央有一条沿其长轴走形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大致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索和肝血窦。

三、胆囊概述

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方的梨形囊袋,类似横卧的梨,长5~8cm,宽3~5cm,容量40~60mL。分为底部、体部和颈部,颈部延续为胆囊管。胆囊的功能包括储存和浓缩胆汁、分泌黏液、调节胆道内压力。

如果胆囊被摘除,胆汁仍可以直接从肝脏流入小肠。然而,胆囊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储存和调节胆汁的波动起着重要作用。

(葛善飞)

第二节 肝胆的功能

一、肝脏功能

肝脏具有分泌胆汁、参与物质代谢、解毒、防御和免疫功能、参与制造凝血因子等多种功能。

1.肝脏分泌胆汁,促进消化

肝细胞能不断生成和分泌胆汁,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可促进脂肪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

2.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功能

肝脏参与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维生素代谢、激素代谢等,肝脏出现异常病变时常会导致代谢异常。

3.肝脏的解毒功能

肝脏具有解毒功能,血液将毒性物质带入肝脏后,会把它降解为无毒或者低毒物质排出体外。

4.肝脏的防御和免疫功能

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能够产生多种免疫因子,吞噬外来病原微生物等,从而保护机体。

5.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

肝脏出现异常病变,比如肝硬化时,凝血酶原的合成功能下降,容易导致出血倾向,如出现皮下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二、胆囊功能

主要负责储存和浓缩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并在进食时释放这些浓缩胆汁到小肠,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以及脂溶性维生素。此外,胆囊还能分泌黏液以保护其黏膜,并在必要时调节胆道内的压力,确保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

1.储存、浓缩胆汁

胆囊能够储存由肝脏分泌的胆汁。胆囊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水作用,有助于提高胆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当消化需要时,再由胆囊排出。

2.分泌黏液、保护黏膜

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约20mL的黏液,这些黏液起到润滑和保护胆囊及胆道黏膜的作用,防止浓缩胆汁对黏膜的侵蚀和溶解。

3.调节胆道压力

胆囊通过吸收液体和减少胆汁容量来维持胆道内压力的平衡。当胆道下方如胆总管发生梗阻时,胆囊能代偿性扩张来降低胆道压力,防止胆管内压力上升过快。

4.排放胆汁、参与消化

进食时,尤其是高脂肪食物,会刺激胆囊收缩,促使胆汁从胆囊内排出,沿着胆囊管、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与胰液、小肠液一起参与消化食物。

5.排出细菌

在排出胆汁的同时,胆囊也将胆道内的细菌与胆汁一起排出体外,有助于维持胆道的清洁和健康。

(李 明)

第三节 常见的肝胆病有哪些

一、肝病

肝病是指发生在肝脏的病变。从致病因素分类,包括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遗传性肝病以及其他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等多种肝病。从严重程度分类,包括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癌。

(一)根据病因分类

1.病毒性肝炎

病毒型肝炎是指由嗜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性疾病,病理学上以急性肝细胞坏死、变性炎症反应为特点。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至少有五种。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通过粪-口途径由不洁食物、饮水等传播,潜伏期2~6周,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

(2)乙型病毒性肝炎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主要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等途径传播,潜伏期1~6个月,各组人群均可见。全球约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目前我国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病毒肝炎患友2000万~3000万例。

(3)丙型病毒性肝炎

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主要经血液传播,性接触和母婴途径有较高的感染风险,潜伏期1~6个月,易变异,是慢性化最高的肝炎病毒。

(4)丁型病毒性肝炎

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为缺陷病毒,不能单独感染致病,必须在HBV-DNA病毒的辅助下才能复制增殖,即HDV的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DNA病毒感染的基础。主要通过血源传播,潜伏期1~6个月,各组人群均可见。

(5)戊型病毒性肝炎

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由不洁食物、饮水等传播,潜伏期2~8周,儿童和成人易感。

2.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病(FLD)是以肝细胞脂肪过度贮积和脂肪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肥胖、饮酒、糖尿病、营养不良、部分药物、妊娠以及感染等是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根据组织学特征,将FLD分为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根据有无长期过量饮酒的病因,又可分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3.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s)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及这三种疾病中任何两者兼有的重叠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在肝脏出现病理性炎症损伤的同时,血清中可发现与肝脏有关的自身抗体。

4.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诱发的肝损伤。

随着新的药物种类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10)/10万人。临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损伤,可进展为肝硬化,严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5.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WD),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铜代谢障碍引起,表现为肝脏和神经系统病变。本病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35岁多发,发病年龄<10岁的患友多以肝病症状首发。

(二)根据严重程度分类

1.肝炎

多种致病因素造成的肝细胞炎症损伤,引起转氨酶等指标异常,统称为肝炎。

2.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为临床特征,患者常因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等多器官功能慢性衰竭而死亡。

导致肝硬化的病因有10余种,我国目前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主。

3.肝衰竭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多由药物、肝毒性物质、病毒、酒精等因素诱发,病死率极高。基于病史、起病特点及病情进展速度,肝衰竭可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4.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指起源于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HCC-ICC混合型三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其中HCC约占90%,日常所称的“肝癌”指HCC。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2%~50%。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肝硬化、血吸虫感染以及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等。

二、胆道疾病

胆道疾病是涉及胆道系统的一系列病理状态,胆道系统包括肝内胆管、肝外胆管、胆囊和胆总管。胆道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运输胆汁,胆汁由肝脏产生,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以及清除废物。胆道疾病可以根据其特点和病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 胆石症: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包括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可导致胆道阻塞和炎症。

② 胆囊炎:胆囊发炎,可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常与胆石症有关。

③ 胆管炎:胆管发炎,特别是急性胆管炎,可能由胆石、感染或肿瘤引起。

④ 胆道肿瘤:包括胆囊癌和胆管癌,通常预后较差,需要手术治疗。

⑤ 胆道狭窄:可能由于手术、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引起。

⑥ 胆道先天性异常:如胆道闭锁,需要外科手术进行纠正。

⑦ 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病,可影响胆道系统。

⑧ 胆道功能性障碍:如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胆道疼痛或消化不良。

⑨ 胆管扩张:可能由于胆道阻塞或压力增高引起。

⑩ 其他疾病:如胆道出血、胆道瘘等。

(黄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