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病健康常识专家科普红宝书
- 葛善飞 李明 黄爱红主编
- 10019字
- 2025-04-22 14:00:43
第二章 检验、检查代表什么意义
第一节 检验报告怎么看
一、血清学标志物检验
1.乙肝六项结果怎么看?
乙肝两对半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它们的意义分别如下。
(1)表面抗原(HBsAg)阳性 表面抗原有抗原性,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是感染的标记,只能代表体内一定有乙肝病毒,却并不能说明病毒是否复制、病情是轻是重、是急性还是慢性。
(2)表面抗体(HBsAb)阳性 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说明感染乙肝病毒后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的防护免疫力,或注射乙肝疫苗后发生了免疫应答,已经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3)e抗原(HBeAg)阳性 反映了乙肝病毒(HBV)复制活跃,提示传染性高。
(4)e抗体(HBeAb)阳性 提示患友体内的乙肝病毒复制程度降低,乙肝病毒复制速度减缓,部分乙肝病毒被清除。
(5)核心抗体(HBcAb)阳性 有2种不同的情况。
① 与乙肝HBsAg同时阳性,表示乙肝病毒感染。
② 与乙肝HBsAb同时阳性,表示感染后获得了针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
乙肝常用指标联合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见表1。
表1 乙肝常用指标联合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2.乙肝抗体能保护我们多久?
当乙肝病毒入侵人体后,身体内会分泌特异的免疫球蛋白,即乙肝表面抗体,它能够和乙肝表面抗原特异性结合,然后协同其他免疫能力共同作用,将乙肝病毒清理。
(1)乙肝表面抗体会消失吗?
乙肝表面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下降或者消失,因此,为了保持乙肝抗体能够连续有效地存在,需要定期检查乙肝表面抗体,根据抗体情况决定是否接种乙肝疫苗。
(2)乙肝疫苗接种后抗体会维持多久?
乙肝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需要按照0、1、6月方案(第1针接种后,间隔1个月和6个月再接种第2针和第3针)完成全程3针乙肝疫苗后才能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在第1、2、3针疫苗接种后,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30%、75%~80%和90%~95%。完成了全程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产生抗体的保护效果可维持12~22年。
3.丙肝抗原、抗体结果怎么看?
(1)丙肝核心抗原结果阳性代表什么?
丙肝核心抗原是体内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指标,在丙肝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之前,可以在血液中检测丙肝核心抗原。
丙肝游离核心抗原检测时间段:感染后14~70天可检出,70天后丙肝游离抗原消失,丙肝抗体产生。
(2)丙肝抗体结果阳性代表什么?
丙肝抗体(HCV-Ab)是人体感染丙肝病毒后产生的抗体,具有标记性、终身性,不易清除,是非保护性抗体,但对身体无害。无法鉴别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是否为现症丙肝患友,需看体内有没有丙肝病毒。
(王 亮)
二、病毒学检测
1. HBV-DNA
(1)什么是HBV-DNA?
HBV-DNA是病毒的核心成分,是病毒复制及有传染性的标志,是病毒感染的最直接、特异和灵敏指标。HBV-DNA的定量检测是检测乙肝病毒在血液中的含量。
(2)为什么要进行HBV-DNA检测?
① HBV-DNA检测可判断传染性的高低:若在常规体检中发现HBsAg阳性,就必须检查HBV-DNA以确定传染性的高低。单纯HBsAg阳性,HBV-DNA阴性,基本表明病毒无复制,传染力很弱。

② HBV-DNA检测可评价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疾病进展方向:乙肝病毒携带者,若HBeAg和HBV-DNA同为阴性,且ALT正常,称为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则患友疾病进展缓慢或趋于静止,不太容易出现肝癌或肝硬化,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若HBeAg和HBV-DNA长期为阳性,则容易出现反复的肝功能异常,容易向肝硬化、肝癌发展,预后差,一般需要抗病毒治疗。
③ HBV-DNA检测可评价药物治疗的疗效:考察某种药物治疗乙肝是否有效,首先要观察该药对HBV-DNA的抑制作用。抗病毒治疗后HBV-DNA快速下降并低于检测下限,说明抗病毒治疗疗效好。若仍可以检测到,需要注意是否有病毒学应答不佳(药物疗效不满意),需要咨询医生是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HBV-RNA
HBV-RNA(乙型肝炎病毒RNA)是近年来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的一种病毒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下是关于HBV-RNA的一些临床价值。
(1)HBV-RNA主要由肝细胞核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转录而来,反映了cccDNA的转录活性。
(2)血清HBV-RNA水平可反映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尤其是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可作为cccDNA转录活性的替代指标,同时在停药后复发风险评估中具有潜在价值。
血清HBV-RNA水平与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分期相关,可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细胞癌的风险。
(3)与肝细胞癌的关联:HBV-RNA与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高水平的HBV-RNA可能预示着更高的HCC发生风险。
3. HCV-RNA
HCV-RNA是丙型肝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物质基础。只要1次HCV-RNA阳性即可说明体内有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但1次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HCV感染,应重复检查。
丙肝常用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见表2。
表2 丙肝常用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结果及临床意义

4. HBV基因分型
(1)乙肝基因型有哪些?
乙肝病毒(HBV)的基因分型一般有A、B、C、D、E、F、G、H等8个基因型。HBV基因型呈地理区域性分布,且不同基因型致病性不同,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治疗、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2)HBV基因分型检测的作用?
① HBV基因型与病毒复制及变异的关系:提示C型HBV复制较活跃,易形成持续病毒血症,不易发生e系统血清转换,免疫清除HBV较B型晚。
② HBV基因型临床疾病谱及疾病预后的关系:HBV感染不仅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C)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③ HBV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之间有关系: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既可能与感染者自身的免疫状况有关,也与病毒的基因特性有关。B基因型的应答率高于C型。
5. HCV基因分型
(1)HCV基因型有哪些?
HCV存在着许多基因型,在世界不同地区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我国最主要的是1b型,其次是2a和2b型。
(2)丙肝治疗前为什么要确定丙肝病毒基因型?
HCV基因型与其致病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疗效有一定关系。肝硬化及肝癌患友中HCV-1b型明显高于慢性肝炎患友。
不同的丙肝病毒基因型所对应的治疗方案差异较大,治疗前检测病毒基因型对决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直接抗病毒药物对不同基因型丙肝病毒的抗病毒作用具有差异。
6.耐药突变株检测
(1)什么是基因型耐药?
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检测到与HBV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称为基因型耐药。
(2)哪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
比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还有替比夫定,这些药物治疗的耐药发生率相对高一些,而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对于一些初治的患友,其耐药发生率就相对要低一些。
(3)什么时候要进行耐药突变株检测?
一种情况是治疗效果不理想。患友治疗以后,转氨酶没有下降,DNA病毒量也没有下降,或者降得慢,或者降到一定程度就不再继续下降。这时,我们可能会需要进行检测,看是否有耐药发生。
另一种情况是,在治疗后,肝功能转为正常,HBV-DNA也很低或者检测不到,但随后出现了病毒学的反弹,本来不可测的HBV-DNA又出现了,而且数值越来越高,甚至有些患友还会出现肝功能的异常,及生化学指标的反弹。
(熊素芬)
三、血清生化检查
1.血清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胆红素升高?
①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损伤或者坏死导致的胆红素升高。
② 溶血性黄疸:虽然肝细胞没有破坏,但是由于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导致间接胆红素不能足够转化成直接胆红素,临床表现为间接胆红素升高,比如Gilbert综合征、Criggler-Nijjar综合征,后天性的因素比如肝炎后、酒精性等因素也可以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但是转氨酶正常。
③ 胆汁淤积性黄疸:机理为胆道系统损伤、阻塞,可有大便灰白、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
④ 正常机体表现:这种情况相对常见,一般没有太大临床意义,胆红素的轻微升高往往与很多外界因素有关,如运动、其他疾病状态、服用药物状态等都影响胆红素的轻微升高,不必服药,可以定期复查。
2.血清转氨酶
血清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1)转氨酶是什么?
转氨酶是一种催化转氨基反应的转移酶,是肝功能测试的重要指标。当肝细胞发生损伤之后,其中转氨酶就会流入血液,导致血液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因此,可以通过转氨酶的水平来鉴别肝细胞损伤的发生。
(2)转氨酶升高通常是什么原因?
转氨酶升高可以分为生理性升高和病理性升高。
生理性升高常见于劳累、熬夜等不良习惯之后,升高的程度通常较低,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并且为一过性,后续复查就会复常。
病理性升高则原因较多,乙肝、丙肝、脂肪肝、酒精肝、自免肝、肝硬化等疾病都有可能导致转氨酶升高,其上升的程度与肝损伤的程度相关。
此外,骨骼肌损伤、胰腺炎、病毒感染、肾梗死等非肝脏疾病也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3.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1)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是什么?
催化谷胱甘肽上γ-谷氨酰基转移到另一个肽或另一个氨基酸上的酶。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于肝脏,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和整个胆管系统。
(2)GGT异常相关的疾病有哪些?
常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如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胆汁淤积性肝病、肝脏纤维化、肝癌、脂肪肝等。
4.血清碱性磷酸酶
(1)什么是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ALP主要来自于肝脏、骨骼、肠道和胎盘,由于肝脏和胆管的病变对碱性磷酸酶影响较大,所以把它作为肝功能的一项指标。
(2)生理性碱性磷酸酶升高见于哪些情况?
生理性碱性磷酸酶升高见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及女性妊娠期。
(3)病理性碱性磷酸酶升高见于哪些情况?
在肝脏中,碱性磷酸酶经肝胆系统排泄,肝胆系统阻塞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时,碱性磷酸酶就会明显升高。
5.总胆汁酸
(1)总胆汁酸是什么?
总胆汁酸是胆固醇经过肝脏合成的产物,其合成、分解及代谢均通过肝脏,具有促进脂类食物和脂溶性维生素消化吸收和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可溶性状态的作用,能够反映肝脏的代谢功能。
(2)总胆汁酸升高的原因有哪些?
① 肝脏受损,如各种原因的肝炎、肝硬化等,其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合成、分解和代谢胆汁酸的能力下降,胆汁酸就会在血液中积累。
② 胆道系统阻塞,如肝内胆汁淤积、肝外阻塞性黄疸等,胆汁酸聚集在胆管中无法排出肠道,进入血管中,也会导致血液中胆汁酸的升高。
③ 非肝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胆汁酸合成增加,血中胆固醇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胆汁酸合成减少,血中胆固醇增高,胆汁酸的合成也会随之增加。另外,高脂蛋白血症时,也可出现胆汁酸代谢紊乱。
④ 妊娠状态,孕妇血液中黄体酮水平升高,消化道平滑肌的张力下降,导致妊娠期胆囊张力下降和排空抑制,使肝脏对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引起胆汁不同程度的淤积。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孕期胆汁酸水平居高不下,会导致胎儿缺氧,可能引起早产。
⑤ 进食后,尤其进食过多油炸食品,胆汁分泌过多,也会出现短暂的升高。
6.血清白蛋白
(1)什么是血清白蛋白?
白蛋白(ALB)是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具有维持血管内正常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度、运输多种代谢物、调节被运输物质的生理作用等多种功能,并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2)病理性白蛋白降低有哪些情况?
① 肝细胞损害:常见肝脏疾病有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续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② 白蛋白减少常伴有球蛋白的增加,白蛋白含量与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呈正比。如ALB持续下降,提示肝细胞坏死进行性加重,预后不良;如治疗后ALB上升,提示肝细胞再生,治疗有效。
③ 营养不良: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④ 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蛋白丢失性肠病、严重烧伤、急性大出血等。
⑤ 消耗增加: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
⑥ 血清水分增加: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
⑦ 先天性低蛋白血症。
7.凝血检查
常规凝血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
(1)凝血酶原活动时间(PT)
PT是检查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无障碍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抗凝治疗的重要监测指标。其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
(2)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意义相同,且更能准确地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人凝血酶原时间-8.7)/(患友凝血酶原时间-8.7)×100%。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INR是患友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准化报告的方法。
8.甲胎蛋白、甲胎蛋白异质体、异常凝血酶原
(1)什么是血清甲胎蛋白(AFP)
AFP是一种糖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
(2)血清AFP与肝癌有什么关系?
血清AFP是当前诊断肝癌和疗效监测常用且重要的指标。
当血清AFP≥400μg/L,在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以及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肝癌;而血清AFP轻度升高者,应注意AFP的动态变化,以及其与ALT和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血清AFP阴性人群,可以借助血清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进行肝癌的早期诊断。
(3)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多久查一次血清AFP?
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
(4)什么是甲胎蛋白异质体?
甲胎蛋白分为L1、L2、L3三种异质体,虽然肝脏疾病与非肝外疾病均可引起甲胎蛋白升高,但不同的疾病甲胎蛋白异质体升高的种类却不一样:肝脏疾病主要以AFP-L1与AFP-L3升高为主,非肝脏疾病如妊娠妇女主要以AFP-L2升高为主;在肝脏疾病中,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等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AFP-L1升高,肝癌则主要表现为AFP-L3升高。
(5)异常凝血酶原(DCP)和甲胎蛋白(AFP)有什么不同?
异常凝血酶原和甲胎蛋白是两种常用于肝细胞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在肝癌的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中显示出比甲胎蛋白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9.血清肌酐
(1)血清肌酐是什么?
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
临床上检测血清肌酐是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血清肌酐升高意味着肾功能的损害。
(2)肝病患友血清肌酐增高见于哪些情况?
① 乙肝直接引起的。常见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及重型肝炎所致的肝肾综合征。
② 非乙肝直接引起的,可能是抗病毒治疗所致。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或者药物本身,可能会对肾脏功能造成一些损害,如替诺福韦及阿德福韦对肾脏有一定的潜在伤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随访。
(3)肝病患友血清肌酐降低见于哪些情况?
早期肝硬化患友血清肌酐水平经常偏低,其原因包括:在肝内肌酸转换为肌酸酐减少,细胞外液增加导致的更大的分布容积,以及明显的肌肉萎缩。
四、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泌尿系统和肾脏的功能,尿液检查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测方法,能够帮助监测多种疾病。
1.尿常规
尿常规是一种快速、简便、成本低廉的检测方法,可评估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主要作用如下。
① 评估肾脏功能: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特定成分,如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可以评估肾脏的过滤和排泄功能。
② 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尿常规可以帮助诊断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和结石等疾病。
③ 监测糖尿病:尿常规中的尿糖和尿酮体检测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血糖控制情况的监测。
④ 肝脏疾病筛查: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可以为肝脏疾病提供线索,如肝炎、肝硬化或胆道阻塞。
⑤ 检测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尿比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水分状态和电解质平衡。
⑥ 评估酸碱平衡:尿pH值的变化可以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状态,对诊断代谢性疾病有帮助。
2.尿生化
尿生化检查是对尿液中特定化学成分的分析,这些成分可以反映肾脏功能和全身代谢状态。尿生化检查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 评估肾脏过滤功能: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特定蛋白质(如微量白蛋白)和酶(如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可以评估肾小球的过滤能力。
② 监测肾小管损伤:尿中某些低分子量蛋白(如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和酶的升高,可以指示肾小管的损伤或功能障碍。
3.肝病患者需要定期行尿液检查吗?
需要。尤其对于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因目前口服抗病毒药物都经肾脏排泄,尿液检查可监测药物是否损伤肾脏,尤其对早期肾损伤具有极其重要的诊断价值。
(甘 厦)
五、血常规检查
1.红细胞
(1)红细胞是什么?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直径为6~8μm,无细胞核。红细胞计数正常值范围,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
(2)肝病患友什么时候会出现红细胞减少?
根据肝炎的三步曲(肝炎→肝硬化→肝癌)来看,肝功能损伤发展至肝硬化,提示病情已经在恶化,可能出现红细胞减少的现象。相关报道称,差不多2/3的肝硬化患友可有轻度至中度的贫血,此时,患友有脸色变差,嘴唇、指甲床颜色变浅,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2.白细胞
(1)白细胞是什么?
白细胞(WBC)是血液中除红细胞和血小板外所有成熟血细胞的总称,包括淋巴细胞、多形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无色、球形、有核的血细胞。正常成人总数为(4.0~10.0)×109/L,可因每日不同时间、机体的功能状态而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2)肝病患友什么时候会出现白细胞异常?
有些抗病毒药物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干扰素可能引起白细胞下降和肝功能异常,干扰素使用过程中可出现骨髓抑制:抑制骨髓,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减少通常发生于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主要是干扰素能可逆性地阻断白细胞、血小板从骨髓释放的缘故。这些不良反应都需要在治疗中定期检查才能及时发现。
肝硬化患友脾功能亢进可导致三系降低(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3.血红蛋白
(1)血红蛋白是什么?
血红蛋白(HGB/Hb)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使用价值近似。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2)肝病患友中血红蛋白异常见于哪些情况?
由于肝硬化患友肝功能减退,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脾功能亢进及毛细血管脆性增加等原因,患友血红蛋白值异常,可出现出血倾向,轻者可发生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皮肤紫癜等,重时可出现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尿血、皮肤广泛出血等情况。
4.血小板
(1)血小板是什么?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无细胞核,呈双凸扁盘状。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计数正常值为(100~300)×109/L。
(2)肝病患友中血小板异常见于哪些情况?
肝硬化患友因为肝功能减退、脾功能亢进等原因,可出现出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干扰素骨髓抑制的副作用可以通过临床检测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比如,约有20%的患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白细胞、血小板的降低,只要定期复查,必要时使用一些升白细胞或血小板的药物,维持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在警戒线之上即可。
(孙 俊)
第二节 检查报告怎么看
一、肝脏彩超
只有肝脏彩超,才能够看清楚肝脏的结构。对肝脏有无肿块、硬化结节和肿物等都可起到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B超报告单上有很多医学术语,如“强回声”“弥漫性”“肝内结节”等,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解以下常见术语对读懂报告单很有帮助。
1.肝实质弥漫性改变
各种慢性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纤维化或少部分正常老年人,B超会提示慢性弥漫性肝损害。这个结论往往会让患友很悲观。事实上,这种表述只是表明有慢性肝炎,而不是疾病严重的标志。肝病是否严重,还要看包括肝功能在内的多项指标,并结合临床表现才能确定。
2.高/低回声结节
肝脏高回声结节,大部分见于肝脏良性肿瘤,如肝脏血管瘤。肝脏低回声结节,最常见的就是小的肝囊肿,在影像学上表现是边缘光滑的囊性肿物,内容物是低密度的影像。
3.肝边缘外形改变
正常肝组织边缘光滑整齐。如果有肝硬化,除了回声不均,B超会提示肝脏表面不光滑、边缘变钝,甚至肝脏有萎缩。慢性肝炎迁延不愈,B超下可见肝脏体积增大。
4.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
肝内多发低密度结节,这是一种肝内多发肿瘤占位病灶的描述,但是它的性质是不确定的,其性质可能是良性,也可能是恶性。
5.肝强化灶
可能是患有肝血管瘤,属于常见的良性肝脏肿瘤,部分患友是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也有部分患友是激素刺激影响导致的,主要发生在腹部。
6.肝回声增多增强,分布欠均或不均或明显不均,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或不清
长期的慢性炎症,如随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肝细胞变性,部分坏死,出现增生,就出现了肝纤维化增生结节,超声表现为肝质地不均匀,呈小结节样,肝血管因增生受压而变细变窄。报告里会出现肝回声增多增强,分布欠均或不均或明显不均,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或不清。
7.肝内部光点分布欠均匀
肝脏的超声提示肝内的强光点一般为钙化或者肝内胆管结石,肝细胞可能有损伤或是硬化表现。
8.肝门静脉可变宽
肝脏细胞大量变性坏死纤维化,则渐渐出现肝硬化,此时肝门静脉可变宽,正常是小于1.3cm,大于1.4cm就应属偏宽了,但要综合分析。
二、肝脏弹性测定报告怎么看
1.肝脏弹性测定
肝脏弹性测定又称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elastography,TE),是一种超声弹性成像技术,通过检测肝组织硬度评估肝纤维化分期,具有非创伤性、快速等优点。
2.为什么要进行肝脏弹性测定?
肝脏弹性反映肝纤维化程度,肝纤维化是肝脏损伤修复时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个病理发展过程,长期进展为肝硬化。肝脏弹性测定对于慢性肝病、肝硬化患友衡量、阻断及逆转病情发展、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什么样的患友适合做这项检查?
① 原则上各类肝病患友都适合做肝脏弹性测定,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可以发现进展期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优化慢性肝病管理。
② 脂肪肝高危人群的肝脏评估。
③ 体检人群的肝脏评估等。
4.报告解读
我们会在报告上看到两个主要数值。①肝脏硬度值E(单位:kPa):该数值反应肝纤维化程度,硬度值越大,纤维化越严重。正常参考值范围为2.8~7.4kPa。②脂肪衰减指数(CAP),即受控衰减参数(单位:db/m):该数值反应脂肪变性程度,CAP值越大,肝脂肪变性程度越高。肝脏CAP值<240db/m考虑肝脏没有明显脂肪变。其他慢性肝病如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友的诊断范围与此接近。
三、肝穿刺病理报告
肝穿刺活检被称为肝脏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很多患友在被告知需要进行肝穿刺活检的时候都有一定的安全顾虑,因为肝穿刺活检是有创性检查,那么肝穿刺活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什么是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活检的全名为肝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是一种直接了解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做出较精确诊断的检查方法,其诊断价值远高于血液生化、影像学检查。
2.肝穿刺活检的作用有哪些?
(1)能够协助诊断和鉴别多种肝病
肝病有多种多样,比如脂肪肝、酒精性或者病毒性肝炎、肝脓肿、肝吸虫病和肝肿瘤、肝硬化等,通过做此检查能够看出肝脏病变,为进一步治疗提供良好的线索。
(2)能看到肝脏病变的活动性以及程度
有一些慢性乙肝患友感染病毒的时间很长,但是在最近半年时间才发现转氨酶异常而且乙肝病毒定量水平低。可通过做肝穿刺或组织检查的方式看一看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检查慢性肝病是否一直处于活动期并且推断出病情的轻重程度。
(3)有利于药物的选择
通过做此检查可以看一看药物治疗效果,患友在治疗前进行肝穿刺或组织检查,能够根据肝组织炎症活动程度来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并且提高其疗效。
(4)评判慢性肝炎患友愈后指标
通过做肝穿刺检查能够看一看肝组织病变,这样能为病情变化以及愈后判断提供良好的依据。其实重型肝炎的严重性与肝细胞坏死有着密切联系,做了肝穿刺检查之后若是呈现肝细胞水肿,说明病情比较轻,具有很高的治愈率。发现肝细胞坏死或者肝细胞残存率低,说明病情很严重。
(马小涵)
第三节 检验、检查注意事项
一、感染科哪些项目需要空腹抽血
1.为什么要空腹?

进食后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会发生改变,如何得到准确的化验值。比如,进食后血糖会迅速升高。在前一日晚间进食后到第二天清晨,体内各种物质已达到相对稳定和平衡,食物相关因素对血液成分影响降低到最小,此时抽血可得到相对稳定、准确的结果。
2.感染科常见要求空腹抽血项目
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如果项目太多担心忘记,建议抽血后再吃早餐。
(邓 丹)
二、抽血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
1.抽血后按压多长时间?
抽血按压时间为5分钟以上,年龄大或血小板异常患友应延长些时间。
2.抽血后如何按压?
按压方法:消毒棉签沿血管走向在皮肤针眼稍上方外按压,三个手指(示指、中指、无名指)压住抽血处,压紧即可,切勿过于使劲。按压时千万不能揉,轻揉不仅不能止血相反会加速出血。
3.抽血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① 血肿或淤青:建议24小时内冷敷,主要作用是止血;24小时后热敷,主要作用是促进淤血被机体吸收。
② 低血糖:出现头晕、眼花等表现。建议平卧位,饮用少量糖水、饮料或吃颗糖,等待缓解。
③ 晕针或晕血:持续短,恢复快,一般几分钟就会缓解。建议抽血时转移注意力,不要看抽血操作。
三、肝脏彩超检查需不需要空腹、憋尿
感染科一般进行的是肝脏的彩超检查,无需特殊准备。不强行要求空腹,也不需要憋尿。
(刘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