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一人
- 我的一生:埃隆斯塔克
- 阿斯伯格综合症
- 2165字
- 2025-04-02 10:07:06
火星稀薄的风卷起铁锈色尘埃,在低重力中形成缓慢旋转的微型龙卷。
斯塔克登陆后,其余宇航员携各类设备陆续出舱,并按照既定程序展开作业。
六架X-12B无人机振开十字形机翼,钛合金骨架折射着淡蓝色天光,恍若机械蜻蜓掠过冰原。它们携带的量子雷达可以每秒扫描十万个坐标点,将地形数据转化为全息投影投映在工程队面罩内侧。
有的宇航员开始着手部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四维地震仪、热流探针和氦气通量计组成的监测网络等先进探测设备。
其中,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的红色射线如手术刀切入岩层,四维地震仪的碳纤维探针则在插入冻土时激起珍珠母光泽的冰晶雾,氦气通量计的示波器上跳动着火星地幔的脉搏,他们将协同无人机,对星舰周围的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第一时间确认火星内核的实时动态、地下水源位置和最终的准确定居点。
还有的宇航员开始安装用于定位和通讯的激光反射镜和深空通讯网络。
这是一种角锥棱镜阵列,由多面角锥棱镜组成,不同于安装在月球上的激光反射器,这套系统除了用于测距外,还能够发射和接收激光信号,与部署在地球及月球上的激光深空通信网络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实现信息的即时传输,从而成为火星基地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极大地增强了火星探索任务的通信效率与可靠性。
毕竟,在如此遥远的星球上,仅凭星舰自身的通讯装备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人则走向离星舰不远的另一艘星舰——猎户座三号——这是上一个地火窗口发射的无人飞船,已在此静静等待了两年,除了先期测试火星着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外,里面还携带了各类必要的物资。
从燃料、食物到氧气,再到3D打印、医疗、液态甲烷和液态氧气制造等各种设备,以及预制的生态穹顶、定居舱、地热井、垂直水栽温室、工业化养殖水产品和封闭循环生命保障系统等,一应俱全,甚至本身也可以作为紧急撤离方案的备用返回飞行器,以最大程度确保本次载人登陆行动的安全。
随着猎户座三号的物资舱门缓缓开启,高光谱扫描仪投射出三维地形网格。
工程队开始执行标准下星基地建造流程:地质机器人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风化层成分,自动筛选出含铁氧化物超过14%的玄武岩碎屑,通过微波烧结制成3D打印基材。
六轴机械臂在预设坐标点喷射硫酸钙纤维粘合剂,逐层堆叠出穹顶建筑的蜂窝状支撑结构——每个六边形单元的抗压强度达到120MPa,自重却只有地球同类建材的38%。
穹顶的透明穹肋正由四号机械臂同步浇筑。聚碳酸酯-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的双光子聚合过程在紫外激光束下精确进行,纳米级的辐射屏蔽层与抗静电涂层在分子层面交错生长。
当工程师启动透光率测试时,穹顶表面突然泛起彩虹色光晕——这是嵌在聚合物中的光子晶体正在将有害的宇宙射线转化为可见光波段,使内部光照强度稳定在15000勒克斯。
这些从地球带来的关键组件内置形状记忆合金,在火星午后-20℃的环境中精确膨胀1.27厘米,将各模块间的缝隙填充至微米级精度。
当穹顶内部气压升至0.8个地球大气压时,生命维持系统的绿色指示灯次第亮起,种植舱内的改良藓类植物在人工重力场中轻轻摇曳。
最后从飞船出来的是斯塔克旗下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它们在执行初始化程序后,排成一队走了出来,并按照预设程序和指令,开始配合宇航员搬迁各种物资和进行临时设施搭建。
机器人的钛合金足弓以人类般的弹性触地,膝关节液压系统将重量均匀分散,甚至模仿了人体重心微调时的晃动,并比人类更快适应了火星的重力—从任何角度看,他们都比人类更适应宇宙。
在随行人员的镜头记录下,斯塔克庄重地将一面星条旗深深插入火星的红色土壤中,并按照工作人员的要求使其迎风舒展——相比月球,火星的风力条件让这一动作的实现变得相对容易许多。
随后,斯塔克又围绕着刚刚安装完毕的四枚激光反射镜和通讯网络缓缓旋转一周,仔细检查它们的固定情况,确保它们能够稳固地扎根于火星表面。
这样做的原因据说是不重蹈登月的覆辙,避免被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喷子们怀疑造假。考虑到这次因为火星与地球之间巨大的通信延迟而免去的登陆直播及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通话,这一点就显得尤为必要。
“没用的,喷子们只要想喷,永远有的喷。”佩里•梅森无所谓的声音传了过来,“就算把哈勃望远镜搬来直播,他们也会说是CG特效”。事后的事情说明他在这件事上颇有先见之明。
斯塔克却仍然沉浸在登陆火星的无比激动之中,在做完这些规定动作,并确认通讯系统已正常运作后,他兴奋的打开推特,配上刚才的视频和照片,用刚刚搭建完成的激光深空通信网络发出了在火星上生成的第一条信息——
“早安,火星。地球的季风仍在亚细亚平原吹拂,而我们的足迹已镌刻在太阳系奥林帕斯之巅!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天,2049年7月2日—人类正式开启多行星文明纪元!”
然后,他又打开推特的个人简介,在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特斯拉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paceX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太阳城公司董事会主席、推特首席执行官,美国神经连接公司创始人、OpenAI联合创始人等一长串头衔的最前面,又加上一行——
猎户座四号领航员,火星登陆第一人,人类文明第一个跨星系居民。
他知道,这条推文将以光速穿越5000万公里的距离,在八分钟后的人类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基地时间戳已同步至UTC+24576“,AI语音在头盔内响起。
望着地平线上淡蓝色的落日,斯塔克忽然自言自语道:“阿姆斯特朗的脚印在静海保存了82年零114天,而我的足迹...“
他跺了跺脚,看着传感器显示冰层下0.3米处的永久冻土开始融化,“将会改变整个星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