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轮流用望远镜观测,数到第二十三颗流星时,江童突然问:“你以后想做什么?“
许星辰不假思索:“研究星星。“然后他停顿了一下,“你呢?“
“写关于星星的故事。“江童托着腮帮子,“不如我们以后一起设计火箭吧!你算轨道,我起名字。“
许星辰认真思考这个提议:“你的命名品味很糟糕。上次你给学校流浪猫取名叫'银河甜甜圈'。“
江童做了个鬼脸:“那叫'星辰特快号'怎么样?“
“更糟了。“
他们笑作一团。许星辰突然意识到,这是他今天第一次真正感到快乐。不是因为流星,也不是因为天文台,而是因为身边这个能用最荒唐的想法驱散他所有阴霾的女孩。
回家路上,江童神秘兮兮地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纸袋:“给你。“
许星辰打开一看,是他撕碎的那些草稿纸,已经被小心地粘好。每一片碎片边缘都留着透明胶带的痕迹,像一道道愈合的伤疤。
“我趁你不注意捡起来的。“江童得意地说,“虽然看不懂,但肯定很重要对吧?“
许星辰轻轻抚平纸张的褶皱。那些公式和计算突然不再让他感到窒息,它们只是工具,不是衡量他价值的标尺。
“谢谢。“他说。简单的两个字,却承载着太多无法表达的情感。
第二天,班主任李老师把两人叫到办公室。许星辰紧张地攥着衣角,以为要追究他们夜闯天文台的事。但老师只是推了推眼镜,指着桌上的一堆材料说:“市里要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觉得你们可以试试。“
江童好奇地翻看那些往届作品的照片:“我们要做什么?“
“许星辰擅长科学原理,你有惊人的想象力。“李老师微笑着,“为什么不结合起来呢?“
接下来的两周,放学后的教室成了他们的工作室。许星辰负责设计一个可交互的太空站模型,江童则用废旧材料制作外观。她把酸奶盒涂成银色,用铁丝和LED灯组装太阳能板,甚至说服美术老师贡献出珍藏的夜光颜料。
“这里应该有个观测窗!“江童在一个饼干盒上挖了个洞,贴上蓝色玻璃纸,“宇航员可以从这里看地球。“
许星辰正在调试电路板,闻言抬头:“理论上太空站确实需要...“
“还有餐厅!“江童已经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太空人也要吃火锅啊!“
“太空中不能吃火锅,“许星辰认真解释,“汤汁会飘得到处都是...“
但江童还是坚持在模型侧面加了个“太空火锅店“的标志,并画了个穿宇航服吃火锅的小人。许星辰最终妥协,只是悄悄在店名旁边加了一行小字:“采用特制重力模拟系统“。
比赛前一天晚上,江童发现模型的电路不工作了。她冲到许星辰家时,他正在洗澡。许妈妈把她带到许星辰的房间,江童第一次看到书桌上摊开的笔记本——那不是普通的课堂笔记,而是一本详细的“太空站设计日志“,最后一页写着:“江童的创意部分需要更多展示空间,明天要调整展示顺序...“
浴室门打开的声音让江童慌忙合上本子。许星辰擦着头发走进来,看到江童手里的电路板,立刻明白了情况。
“我看看。“他接过电路板,专业得像个小工程师。十分钟后,故障排除了。
“你怎么做到的?“江童瞪大眼睛。
许星辰指了指板子上的一个焊接点:“这里虚接了。电流无法形成回路。“
江童突然抱住他:“你真是个天才!“
许星辰僵在原地,湿漉漉的头发滴下的水珠落在江童脖子上,惹得她咯咯笑起来。
比赛当天,他们的“未来太空站“模型引起评委们的浓厚兴趣。许星辰负责讲解科学原理,江童则描述太空生活场景。当被问及“为什么要在太空站设置植物培育舱“时,许星辰严谨地解释氧气循环,而江童补充说:“因为星星看久了会想家,而绿色植物能让人想起地球。“
他们获得了小学组一等奖。颁奖时,江童坚持要许星辰一个人上台领奖。
“没有你的电路板,这只是一堆废纸盒。“她说。
许星辰摇头:“没有你的创意,它也不会得奖。“
最终他们一起走上领奖台,捧着奖状的样子被校报拍了下来。照片里,许星辰难得地笑得开朗,而江童正偷偷把两人的小拇指勾在一起——这是他们自创的“胜利手势“。
回家的公交车上,江童靠着许星辰的肩膀睡着了,怀里紧抱着奖杯。许星辰小心地调整姿势让她靠得更舒服,目光落在车窗外的夜空上。今晚没有流星,但他心里却有什么东西在持续发光,比任何天体都要明亮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