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概念说明

由于该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段使用不同名称,为避免混淆,以下做简单的梳理。本溪的太子河地区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就开始产铁,明代的辽东都指挥使司的二十五卫中也设有铁场,清代该地开始借助窑洞之利的同时出产铁和煤。“从嘉庆到道光初年,以本溪为中心,采掘附近庙儿沟、牛心台、火连寨和八盘岭的铁矿石来炼铁,本溪逐渐成为辽南铁器制造的主要供给地。”[44]而煤铁公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使用过很多名称,以下进行简要介绍:

从1905年至1910年是大仓创办和独占公司阶段。在日俄战争刚刚结束的背景下,日本军商两界拉开了共同剥削中国的序幕。首先是关东都督府批准了大仓财阀的申请,使大仓喜八郎堂而皇之地侵占了本溪湖煤矿,然后将这一非法建立的煤矿命名为“本溪湖大仓煤矿”。煤矿不仅给大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日本侵略者长期占据奉天地区提供物资保障。

从1911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这个阶段是中日双方“合办”公司阶段。由于公司的业务不断扩展,名称也发生了两次变化。1906年,日本政府迫于西方各国和中国舆论和抗议压力下,授意大仓与中国“合办”该煤矿。经过长达5年谈判后,终于同意本溪湖煤矿由大仓财阀独享改为中日“合办”,双方各持有一半股份,“合办”后煤矿更名为“商办本溪湖煤矿有限公司”。从1911年至1912年,清朝与民国历史性更替之际,大仓喜八郎以旧账为要挟,逼迫晚清政府同意公司兼营冶铁事务,自顾不暇的清政府最终妥协,1912年公司改称为“本溪湖商办煤铁有限公司”开始矿石开采和冶铁业务,公司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1931—1945年,即从“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到侵略者战败撤出。公司股东不仅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日本施行统制经济大背景下,一度被收编到垄断集团中。1935年,伪满洲国实业部与大仓财阀签订新的出资协议,公司改称为“本溪湖煤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为“满洲国法人”。随着时局的转变,1938年公司改称“株式会社本溪湖煤铁公司”。1944年,法西斯败局已定,日本整合全部的军事资源妄图进行最后的挣扎,将公司并入统制机构序列,并更名为“满洲制铁株式会社本溪湖支社”。

1946年,国民政府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接收了公司,更名为“行政院资源委员会本溪煤铁有限公司”。1948年10月,本溪地区解放,中共东北局将公司更名为“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本溪煤铁公司”。经过3年的恢复生产,到了1953年3月,公司根据国家计划和业务需要,公司正式向中央主管部门申请,将“本溪煤铁公司”更名为“本溪钢铁公司”,并迅速得到了批准。次月,煤矿部从公司划出,单独成立本溪矿务局。恢复时期,公司还在苏联帮助之下在齐齐哈尔建设了“本溪钢铁公司第二钢厂”即北满钢厂。1954年北满钢厂从公司划出,直属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领导。2010年6月,公司与其他国企重组,形成了现今辽宁省最大的国有企业——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上文频繁出现“本溪湖”和“本溪”两个地名,在此做一简单解释。“本溪”源自“本溪湖”,“在现溪湖区大堡北山崖下,有一个天然溶洞,洞内湖水澄澈,宛若杯水,又因洞壁曲拱,状如犀角,故称‘杯犀湖’”[45],时间一久,当地人就谐音把它读成“本溪湖”。本溪湖因其湖面仅有15平方米,因而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46]——世界最小的湖,而早在几十年前,本溪湖就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

本溪湖在本溪县治西二里山麓之下,山多石少土,窿然巨窟,景颇奇特,湖内积水,深碧湛然,黛蓄膏汀,沉沉无声,莫测其浅深。[47]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设立本溪县,隶属奉天府,政治中心(县治)在牛心台煤矿附近,经济中心就在本溪湖地区。1945年本溪县升格成了本溪市,今天的本溪市下辖4区2县,溪湖区就是其中之一。因本书涉及时段的史料多以“本溪湖煤铁公司”“本溪湖煤矿”存在,因而题目和行文选取“本溪湖煤铁公司”而非“本溪煤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