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前期日资在华企业的演变:以本溪湖煤铁公司为例
- 周飞
- 3206字
- 2025-04-22 17:27:05
第五节 研究框架
除绪论与结语外,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各三章。上篇以时间(1905—1945)为主线,纵向探讨公司从被大仓财阀建立到完全撤离公司的全过程。下篇以主题为导向,对贯串于公司几十年发展的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公司对外经济联系,在日本要求扩大生产情况下的相关问题。
上篇部分:第一章讲述大仓的势力是如何深入本溪地区,并将公司建立起来的,以及在1905—1910年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兼顾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中方怎样的抗议,并交代该处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第二章考察公司最终实现“合办”的复杂过程,并细致分析公司是在什么样的人事和机构组织的领导下运转的,以及中日双方在不停地博弈中,最终制定了相关制度规定。由于国际市场的强大需求,以及日方对于战略物资的热切渴望,公司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总体来说还是效果不错的,尤其是优质煤和低磷铁等产品在任何时候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就在双方共享丰厚利润的阶段,日方以发展要紧跟国际市场为借口,不断要求扩大生产规模。这样一来,双方资本平衡被打破,不仅中方的股份和利润开始转移到日方手中,就连岌岌可危的实际控制权也名存实亡了。第三章是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着重讨论日本军国主义完全占领煤铁公司之后,如何把公司与日本的军事绑架在一起的。随着军国主义的不断扩张,日方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公司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公司为此在规模上不断壮大,产品在生产出来之后都迅速用在军事扩张的用途上。但日本政府和军方认为,大仓以这样的速度扩大生产并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所以他们企图采用引进更大财阀资本来重新整合资源,与伪满洲国政府联合等形式剥夺大仓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大仓喜八郎在此刻展现了强大的公关能量,最大限度地将公司控制在自己手中。因而此部分所探讨的中心是,在中方资本和管理人员完全退出公司后,公司的组成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大仓喜八郎为控制权与日本相关各方展开的博弈。
下篇部分:以公司的扩张、“五年计划”背景下公司的应变以及劳工三个问题为切入点,从横向来考察煤铁公司组成、运营、制度等方面情况。第四章考察公司在自身经营之外,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行的投资活动。可以说,无论是设立子公司还是入股其他公司,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相对于公司本身的经营,此类其他投资实际所得还是比较有限的,没有对公司大的走向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在日本政府和军方大力推行“五年计划”的大背景下,公司是如何进行调整和适应的。此章较为细致地考察了这一计划的出炉过程,并指出了该计划无论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来看都有些不切实际。不过,煤铁公司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与计划之下,把生产引上了军事扩张主义的快车道。第六章着重讨论公司的劳动力问题。通过对劳工来源、工作状况、薪资待遇以及生活情况的分析,揭示这些劳工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1]步平:《东北边疆开发与近现代化进程》,《学习与探索》1993年第3期。
[2]欧阳军喜:《20世纪30年代两种中国近代史话语之比较》,《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2期。
[3]戴一峰:《区域史研究的困惑:方法论与范畴论》,《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5]佚名:《本溪湖煤铁公司之调查》,《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汇刊》1931年第3期。
[6]潘喜廷等:《红色的矿山——本溪煤矿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7]本钢史志编纂委员会:《本溪煤铁公司与大仓财阀》,内部资料,1988年。
[8]大仓财阀研究会:『大仓财阀の研究·大仓と大陆』,近藤出版社1982年版。
[9]《本溪煤铁公司与大仓财阀》着重从日本资本对中国的输出方式;公司作为日本资本主义再生产构造上的重要一环;公司作为大仓财阀事业活动一环的地位与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公司实际仍是继承旧公司继续发展这4个方面进行探讨,但本书讨论的是从公司建立到日本人撤离这个时间段(1905—1945年),因而不涉及第4个方面。
[10]本钢史办公室编:《本钢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1]目前《本钢志》只有第1卷,2013年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启动第2卷的编纂筹备工作。
[12]刘万东:《从本溪湖煤铁公司看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的经济侵略》,《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13]徐梗生:《本溪湖之煤铁》,《新经济》1942年第1期。
[14]大仓财阀研究会:『大仓财阀の研究·大仓と大陆』,近藤出版社1982年版,第337页。
[15]大山梓:『日俄战争的军政史缘』,芙蓉书房1973年版,第215页。
[16]安藤良雄:『日本经济政策的史论』下册,东京大学出版会1976年版,第258—262页。
[17]李玉:《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18]皇甫秋实:《“网络”视野中的中国企业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1期。
[19]张伟东:《近代中国企业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生产力研究》2013年第12期。
[20]李培德:《香港企业史研究概览》,《史林》2008年第2期。
[21]主要成果如:陈其田:《山西票庄考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卫聚贤:《山西票号史》,说文社1944年版;潘子豪:《中国钱庄概要》,上海书店1931年版等。
[22]主要成果如:大清银行清理处:《大清银行史》,大清银行清理处1915年版;王志莘:《中国之储蓄银行史》,生活书店1934年版等。
[23][美]高家龙:《大公司与关系网:中国境内的西方、日本和华商大企业(1880—1937)》,程麟荪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4]皇甫秋实:《“网络”视野中的中国企业史研究述评》,《史林》2010年第1期。
[25]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上海卷)》,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汪慕恒:《〈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福建卷)〉一书简评》,《南洋问题》1986年第1期。
[27]夏南林:《〈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一书出版》,《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8]郑学檬:《中国企业史·古代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9]韩岫凤:《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上),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张用刚:《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中),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张用刚:《中国企业史·现代卷》(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0]刘海燕:《中国企业史·典型企业卷》(上、中、下),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31]韩清海:《中国企业史·台湾卷》,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32]陆兴龙:《研究企业历史推动企业发展——〈中国企业史资料研究中心〉简介》,《上海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33]即现在的鞍钢,1916年名为立山制钢所,1917年更名为鞍山制铁所,1933年再次更名为昭和制钢所。
[34]商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商办本溪湖煤铁有限公司创立十周年纪念写真贴》,内部资料,1920年。
[35]商办本溪湖煤铁公司:《商办本溪湖煤铁公司写真帖》,内部资料,1930年。
[36]本钢画册编辑部:《本钢画册(1905—198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7]本溪市总工会工运史编写办公室:《本溪工人反帝大风暴——1927年本溪湖煤铁公司“八·二三”大罢工》,内部资料,1985年。
[38]《百年机修》编委会:《百年机修:纪念本钢第一机修厂建厂100周年(1910.5—2010.5)》,内部资料,2010年。
[39]本钢运输部志编纂委员会:《本钢运输部志(1905—1985)》,内部资料,1990年。
[40]院志编纂委员会:《本钢职工总医院志(1916—1985)》,内部资料,1984年。
[41]《本钢焦化厂志》编委会:《本钢焦化厂志》,内部资料,1989年。
[42][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庶务部调查课:《本溪湖、碱厂间铁道调查报告书》,内部资料,1928年。
[43]虞和寅:《本溪湖煤铁公司报告》,《矿业报告》农商部矿政司,1926年。
[44]潘喜廷等:《红色的矿山——本溪煤矿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45]本钢史办公室编:《本钢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46]2010年,本溪市申报的“世界最小的湖——本溪湖”最终获批,成为第2346号吉尼斯世界纪录。
[47]澂瑜:《纪本溪湖》,《大亚画报》1929年第16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