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亚历山大帝国的兴衰

帝国统治的建立与亚历山大的猝逝

帝国是征服的产物。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即帝国建立的过程,也是其统治管理机制确立的过程。而对日益迅速扩大的帝国,亚历山大来不及对各地的统治体制做认真的改造,基本上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马其顿—希腊的因素,因此,他的帝国统治呈现出东方君主制、马其顿王权、希腊城邦制三种因素的混合现象。

亚历山大把受战士会议一定约束的马其顿王权与东方的专制君主制相结合,实行分而治之,但旨在强化个人权力的统治体制。对于马其顿人,他是他们的国王,至少在表面上应当尊重他们的传统权利;对于当地人,他就以原统治者的正统继承人面目出现,他在埃及是法老、阿蒙之子,在巴比伦是阿胡拉·马兹达(Ahura Mazda)所喜悦的国王,在波斯本土是大流士的当然继承人。而且,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个人威望的增高,东方影响的加深,亚历山大越来越像一位专制君主。他崇尚东方威严赫赫、尊卑高下分明的宫廷礼仪,穿波斯、米底(Media)的服装,要求马其顿将领像波斯贵族那样向他行敬拜礼(proskynesis),要希腊人像对待神一样对待他。[24]实际上,当他东征结束定都巴比伦时,他已把发祥之地马其顿、希腊仅仅看作帝国的一部分,把马其顿国王、希腊联军统帅这样的称号抛之脑后,自命为帝国的至高无上的主人了。

亚历山大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行省旧制,但采取军事、财政、民政三权分离的政策。各地的总督辖区大致上维持旧日规模,总督中既有马其顿人、希腊人[25],也有当地人,而且为数不少。在埃及任命的六个总督中,就有两个埃及人,两个希腊人,两个马其顿人。巴比伦、苏萨的总督都是波斯人,据统计,他在伊朗人(Iranians)中共委任了十八位总督。亚历山大利用当地人,但并不十分重用当地人,他削弱了总督的权力。当地人总督一般只管民政,军队和财政另由马其顿人或希腊人掌握。在一个行省内,有三种平行权力在同时发挥作用,它们各自向国王负责。[26]在一些重要地区,还驻有军队,以防不测。波斯统治时各行省有权铸钱币,这个权力现在被取消了(只有巴比伦除外,这是因贸易之故)。地方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有利于王权的加强。

为了使被征服地区忠心归顺,亚历山大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他在埃及不仅拜谒阿蒙神庙,还在亚历山大里亚城为女神伊西斯(Isis)建庙。[27]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尔都克(Marduk)献祭,下令重建被薛西斯毁掉的马尔都克神庙。[28]这使他获得了当地人民的好感,特别是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当地祭司的拥护。他们的拥戴扩大了亚历山大统治的社会基础。

为了收买人心笼络当地的贵族,也为了解决兵力来源的不足,亚历山大不顾马其顿将士的反对,除任用当地人为总督外,还与当地人联姻,招募当地人加入军队。他在中亚时与巴克特里亚一贵族女子罗克珊娜(Roxana)结婚。回到苏萨后,亚历山大主持举行了盛况空前的集体婚礼。他和他的80个战友都用波斯礼仪与当地贵族的女子结婚。大流士的女儿成了亚历山大的第二个妻子。在亚历山大的带动下,与亚洲女子结婚的有万人之多,亚历山大向新郎、新娘赠送礼品以示祝贺。[29]亚历山大这样做,主要目的是打破民族界限,表明他不只是马其顿人的国王,而且是所有臣民的国王。他的帐幕里有当地的贵族效忠服务,他的军队里有经过马其顿式军事训练的波斯人步兵,有执马其顿长矛的波斯人骑兵。他们与马其顿人混合编队,但小队长由马其顿人担任。

对帝国境内的希腊城邦,亚历山大名义上恢复它们的自由,尊重它们的自治,保留其民主政体,但实际上往往干预内政,向它们发号施令,禁止它们争斗,禁止它们扩大城市的领土,并要求它们接纳流亡者回去。他在希腊与马其顿的驻军,实际上起着监视、威慑、镇压的作用,对诸如小亚的内陆高原和印度等边远地区,他仅要求当地的王公贵族承认他的统治权和征税权。

征服的扩大和帝国的维持都离不开雄厚的物质资源。亚历山大一方面通过掠夺补充军用,他在苏萨、波斯波里斯、埃克巴坦那等城市抢劫的金银,估计在18万—20万塔兰特左右。[30]另一方面通过税收获取财富。亚历山大设置财政监察官,他们和下属财务官组成了庞大的税收网络。亚历山大独掌铸币大权,采用阿提卡标准铸银币。正面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头像,反面是宙斯头像。金币则自创式样,正面是雅典娜神像,反面是胜利女神。从波斯金库中获得的金银块被铸成货币投入流通领域,这就使原波斯帝国的经济与爱琴海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他到处建立城市,他在中亚建立的所谓的“最远的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 Eschate)就位于索格底亚那(Sogdiana,中国古代史书后称“粟特”)的锡尔河畔。这些城市的外形与市政制度是希腊式的,但政治上无独立自主权,它只是国王统治下的一个单位。这些城市有的很快繁荣起来,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尼罗河的亚历山大里亚,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它们不仅是军事重地或老弱病残士兵的安置地,而且是马其顿人、希腊人与当地人混合杂居之地,他们对当时和后来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忙忙碌碌的征服,使亚历山大来不及在文化上有所建树,但他建立的帝国已使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接触、交流不可避免。远征军中的学者文人,沿途搜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实际上已经开始了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后,并不满足现有的征服成果。他派人考察阿拉伯半岛(Arabia),在巴比伦建立码头,改造幼发拉底河灌溉系统,计划沟通里海(Caspian Sea)与大洋。他还想西征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实现他征服世界的梦想。然而,天不假年,公元前323年6月,一场恶性疟疾突然夺去了他的生命。

亚历山大是这个新帝国的缔造者,他在帝国的建立与统治中最为成功的一点,是他抛弃了恩师亚里士多德“视异邦人为奴隶”的种族偏见,不失时机地调整对被征服民族,特别是对当地上层统治者的政策。他对大流士三世穷追不舍,不置其于死地誓不罢休,然而当大流士三世被部下背叛致死后,他却一反常态,对其以国王之礼厚葬,对叛将则以弑君罪处死。[31]他以被征服地国王自居,他的宗教宽容认同政策,他对东方君王礼仪服饰的采用,他对当地贵族的利用、联姻,甚至他招募训练当地人为自己打仗,无不受到大部分马其顿将士的反对、责难,但他力排众议,甚至在激起兵变后也不妥协。双方的差距在于马其顿将士只把他视为他们的国王,亚历山大却把整个帝国及其臣民视为他的个人财产。他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保证这个帝国长治久安,帝国的臣民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公元前324年,他在欧皮斯(Opis)“为帝国内部的马其顿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和谐和友谊祈祷”。[32]他的这种“帝国之内,不分种族,皆应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实践有助于希腊化时期超越城邦、民族、国家的“世界城邦”意识的形成,他建立的统治制度成为后来的罗马帝国,甚至中世纪、近代欧洲君主制的基础。

亚历山大是伟大的征服者,他野心勃勃,才智过人,崇尚光荣,追求无限,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我们毋宁把他看作一个实实在在、由时代与个人性格孕育出来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光荣与耻辱、伟大与渺小都源于他的十年东征、大帝国的建立。

帝国的分裂

亚历山大的突然病逝,决定了他的帝国的迅速崩溃。由于帝国是个人征服的产物,而英年早夭的亚历山大又未能留下可直接继位的后裔。他与罗克珊娜的孩子尚在腹中,且是男是女尚难断定。他临死前又未在部将中明确指定摄政者或继承者。据载,有的战友问他打算把王国留给谁?他回答说:“最好的人”(或“最强者”)[33]。可谁又是最好的人和最强者呢?所以,他的遗体还陈放在巴比伦的宫殿未及安葬,他的部将就先为继承人问题吵得不可开交。这些部将都是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拥兵自重的悍将武夫,他们都出身贵族,生来就想指挥别人,而不愿受人指挥,都认为自己是“最强者”。骑兵统帅帕狄卡斯提出等待亚历山大与罗克珊娜的孩子出生。如果是男孩,就立他为王。但步兵统帅米利格(Meleager)却提出让腓力二世的庶出子、低能儿阿里戴乌斯(Arrhidaeus)为王,他们不愿让东方女人之子继承马其顿王位。双方争执不下,几乎动武。最后在亚历山大的秘书攸麦尼斯(Eumenes)的调停下达成折中协议:将阿里代奥斯先立为国王,若亚历山大的儿子降生,则共同分享王位。[34]这年8月,罗克珊娜生下一子,双王制确立,分别称为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这样的王位继承人,显然只能成为诸将手中的玩物。庞大的帝国及其管理权很快被瓜分完毕。帕狄卡斯(Perdiccas,约公元前355—前321/320年)在亚历山大病重期间,侍奉左右,且被亚历山大授予象征国王权力的指环,因此,作为善后会议的主持人,他取得了主要行政权力和军队的最高指挥权,直接统率亚洲的军队,实则为摄政王。另一主将克拉特鲁斯(Craterus,约公元前370—前321年)当时另有使命不在巴比伦,被任命为腓力三世的顾问、监护人以及王室金库的掌管者。老将安提帕特仍镇守马其顿、监督希腊城邦。其余将领也将驻地变为辖地,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托勒密(Ptolemy,约公元前367—前283/282年)得到埃及,不久就千方百计把亚历山大的灵柩也弄到了埃及,巩固了他的地位。安提柯(Antigonus,公元前382—前301年)得到整个小亚西部,吕西马库斯(Lysimachus,约公元前360—前281年)接受了色雷斯,暂时的瓜分根本不能保证永久的和平,从公元前323年起,亚历山大后继者的混战一直持续了20年。

公元前323—前320年为第一阶段。帕狄卡斯玩弄手段想一举两得,既能掌握权力,又能使其合法。他遗弃了安提帕特的女儿,欲与亚历山大的妹妹克列奥帕特拉(Cleopatra)结婚。安提帕特受辱大怒,联合克拉特鲁斯、安提柯、吕西马库斯、托勒密起兵。公元前321年或前320年,帕狄卡斯在埃及被谋杀。

公元前320—前301年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角是安提柯。帕狄卡斯死后,胜利者开会推举安提帕特为国王监护人(因克拉特鲁斯已死),把宫廷移往马其顿,安提柯被宣布为亚洲的将军,参与谋杀帕狄卡斯的塞琉古分得巴比伦尼亚。马其顿、亚洲、埃及处在不同统治者的控制之下,帝国的裂痕加深了。公元前319年,安提帕特因年迈死去,安提柯乘机想把整个帝国或尽可能多的地区置于他的手中,因此遭到其他竞争对手的忌恨,但反对他的同盟者之间也相互拆台,战火从亚洲蔓延到欧洲,最后又烧回亚洲。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先后在残酷的王位争斗中被处死。公元前306年,安提柯(Antigonus I,公元前306—前301年)称王。不久,托勒密、塞琉古也相继称王。亚历山大帝国不仅从实际上,而且从名义上都不复存在。公元前301年,安提柯与塞琉古(Seleucus,约公元前358—前281年)、吕西马库斯、安提帕特之子卡桑德(Cassander,约公元前350—前297年)组成的联盟在弗吕吉亚(Phrygia)的伊浦索斯(Ipsus)展开了一场大血战。安提柯兵败阵亡,他的领土被胜利者瓜分。伊浦索斯之战标志着大帝国统一之梦的彻底破产。从此,虽然各地主人有所变化,但马其顿、亚洲、埃及三足鼎立的大局已定,它们走上了基本相同但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