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书结构
本书以中国儒学道德修养功夫论为导向,以缄默维度为主旨,以典型个案为中心,分三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引出要旨,阐释书名,指出研究现状及选题依据;第二部分,个案研究,通过典型个案,分十三章展开论述,以中国儒学发展史为线索;第三部分,结语,总结一般规律,得出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具体内容有:
第一章:“孔子、南容、颜回与言偃:知言、谨言、罕言与雅言”。追溯先秦儒学缄默维度之源。孔子观周,以金人慎言立宗,颜回传承,并与言偃之学对照。
第二章:“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先秦缄默维度的展开”。孔颜之后,分四个流派(包括屈原《远游》),简述缄默维度传统在先秦的展开。
第三章:“扬雄: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汉代儒学缄默维度的道体论及功夫论诠释,复活孔颜授受传统。
第四章:“周敦颐:中养澄静源”。宋明理学之导源,学颜回之学,复活孔颜道统,并将孟子的寡欲发展成无欲主静。
第五章:“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朱熹对于道南指诀的继承及偏离,内在的精神追求,实证孟子的知言与养气,向往《远游》与《周易参同契》的精神境界。
第六章:“文天祥:浩然正气塞天地”。文天祥复活孟子学,实证浩然之气,乃南宋理学的高峰及终结。
第七章:“王阳明:九声四气宣天机”。明代心学乐教的实践及元声透关,兼论言偃、陈献章、王艮、罗汝芳、林兆恩、刘宗周、方以智。
第八章:“慈湖学在明代心学发展的五条进路”。慈湖学在明代的展开与分化,与阳明学的交融发展,“精”“神”“精神”“意”的展开及抵制。
第九章:“胡直:圣关渊诣,心印独握”。以江右王门胡直为中心,兼论程颢。
第十章:“万廷言:一泓青玉涵秋月”。以江右王门万廷言为中心,兼论程颐及道南指诀。
第十一章:“刘宗周:静气如山”。以刘宗周为中心,兼论《易传》。
第十二章:“王夫之:沉静彻乎踵”。以王夫之为中心,兼论《远游》与庄子。
第十三章:“方以智:容寂颡頯与太极丸春”。以方以智为中心,将先秦儒学缄默维度展开的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流派归宗为一,总结前文。
由此,本书的历史跨度是从先秦至明末,重点是宋明。儒学缄默维度成于孔颜,方以智、王夫之后,能够进入缄默维度的儒者凤毛麟角,实无必要赘论。因此,本书研究的时间跨度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发展史,换言之,本书可视作以“缄默维度”为主旨的“简明中国儒学史”。本书遵循历史发展主线,亦有非线性的交叉渗透,具体表现为:
第一,第一章是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发展之源;第二章是小展开,分出四个流派;第三章至第十二章为从汉代至明末儒学的九个大展开;第十三章是前十一章的小总结,既是总结九个大展开,亦是总结四个流派,归于第一章孔颜之学。本书总体呈现出一分为四、四分为九、九合为四、四合为一的架构。
第二,在中国儒学缄默维度发展史的大架构下嵌套小架构。第四章论述周敦颐《太极图说》《通书》奠基宋明道学,功夫论以无欲、主静为特色,此是宋明道学之源,导出第五章至第十章;第十一章论述宋明理学殿军刘宗周,以慎独总结宋明道学,涵摄本书第四章至第十章:宋明道学的发展形态呈现总、分、总的结构。
第三,第三章论述扬雄的缄默维度。向前承接第一章孔颜之学、第二章《易传》流派;向后开启第四章周敦颐的太极、第五章朱熹的“木晦于根”、第九章胡直的“圣关渊诣”、第十章万廷言的“一泓青玉”、第十三章方以智的“余”“均”。
第四,第四章论周敦颐。周敦颐门下有程颢与程颐,为学风格不同,“明道喜龟山,伊川喜上蔡,盖其气象相似也。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自出”[34]。程颢喜杨时,由杨时至朱熹,则转向程颐之学。程颐喜谢良佐,谢良佐“以觉言仁”,张九成绍续其学,乃至张九成开出陆九渊、杨简,发展出心学的进路。朱熹与张九成学说宗旨不同,成为论敌。文天祥综合杨简与朱熹之学,这在本书第五、第六章有所展现。
第五,周敦颐晚年归隐庐山,润沃江右学风。阳明学盛行江右,以收摄保聚为主流学旨,这可视为延续了周敦颐的无欲、主静的功夫论,是阳明学与濂溪学的结合。如同周敦颐门下有程颢与程颐,罗洪先的两大弟子胡直与万廷言的为学路径亦有不同:胡直总体上继承了程颢与谢良佐,重视以觉言仁;万廷言则是发扬程颐之学与道南指诀。因此,第九、第十章仍是第四、第五章的延续。
第六,北宋、南宋与明代儒学缄默维度的密切联系。周敦颐的无欲、朱熹的养气知言与文天祥的养浩然正气可视为孟子功夫论的展开,从道体而言,文天祥的不息之体承接周敦颐的诚体,由此可见北宋与南宋道学的密切关联,以及本书第四、第五、第六章内在发展的一致性。第六章论述杨简“心之精神”“不起意”的功夫论,由杨简的“云间月澄”气象启迪文天祥的大光明,而杨简之学的真正展开在明代,第八章承接第六章。
第七,宋明两代的开源与返源。儒学缄默维度在宋代周敦颐主静为起点,以文天祥养浩然之气为结尾,第四章与第六章呼应;明代以陈献章“静中养出端倪”为开端,以方以智“容寂”为结尾,引言与第十三章呼应。陈献章可视为明代的周敦颐,方以智如明代的文天祥,由此引言、第四、第六、第十三章相互贯通。
第八,以儒学的乐教元声为中心。第一章引出孔子的乐论,而在第七章展开,有关刘宗周、方以智的元声乐教移至第七章。由此,第七章可视为孔子至言偃的学统从先秦以至明末的思想发展史。与第七章相对,其他章节可视为孔子至颜回的学统。
第九,孔门弟子颜回与言偃之学昭示了主静与持敬的分化,二者在宋明理学中更迭互润、动态平衡。第四章是周敦颐主静,其中又有“定之以中正仁义”持敬的限定;第五章是朱熹持敬,又有“木晦于根”主静;第六章欧阳守道持敬,文天祥主静;第九章胡直主静,亦有恭、忠、敬;第十章万廷言艮背主静,亦渗透着程颐之学的持敬;第十一章论刘宗周深度体证主静与持敬的平衡,既有圣学吃紧三关之敬肆关,亦有主静而得四种春境。另外的师徒授受传承如吴与弼持敬、陈献章主静、湛若水倾向于持敬等,这在引言及第八章有论述。
第十,第十章论述万廷言之学。承接第二章孟子与《易传》流派、第四章周敦颐无欲主静,与第八章慈湖学在明代展开有交叉,与第九章论胡直相对照,并影响到第十一章刘宗周“平视心柔”、第十二章王夫之“踵息”以及第十三章方以智“藏密”。
第十一,第十一章论述刘宗周之静。以慎独为中心,源于《中庸》,以此弥合孔颜之学与孟子之学。刘宗周“慎独”联结第一章孔子慎言、第二章《易传》显仁藏用、第四章周敦颐“定之以中正仁义”、第五章朱熹偏离道南指诀、第十章万廷言以退为功、第十三章方以智论“闲居”等。
第十二,王夫之与方以智。本书第十二章论王夫之,第十三章论方以智。无论从出生还是从思想成熟,方以智均早于王夫之。之所以将方以智置后,主要是有鉴于方以智对于全书整体内容的总结:不仅体现在宋明理学,而且还包括扬雄的太玄之学、先秦缄默维度的四个流派,以及回归孔颜之学,鉴于本书第一章将方以智“罕雅藏用”用于阐释孔门之学,由此形成首中含尾、尾中有首,跗萼相衔、首尾成环。
第十三,第二章阐释先秦的四个流派:孟子、《易传》、庄子、屈原(《远游》)。此后,孟子是宋明儒学缄默维度的主流,《远游》时隐时显,隐约呈现在本书第五、第六、第十章论朱熹、文天祥、万廷言,至第十二、第十三章集中论述。庄子的缄默维度思想至明末爆发,第十二章论深深踵息,第十三章论容寂颡頯:二者呈现“乌喙赤足”的证道气象,并与《远游》相印证。《易传》传统贯彻全书,并以《周易》归结四个流派。
综上可知,本书每章集中论述个案,在各章间建立起多种联系的通道:有明渠,有暗流;有主流,有支派,可谓是九渠相通、四流朝宗、流派错陈、明暗相衬。总体呈现首尾呼应、相互兼带、多元融合、浑然一体。在此略微交代作为本书暗流的道家:第一章孔子观周,孔子与老子对话;第二章庄子、《远游》;第三章扬雄师从严遵;第四章内丹南宗始祖张伯端;第五章《周易参同契》;第六章南宗二祖石泰以及全真教灵阳子、尹志平等。本书并未梳理暗流传承,仅论述对于相关儒者的影响,作为儒学缄默维度研究参照。
[1]《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22页。
[2]陆德明:《系辞下第八》,《经典释文第二》,《经典释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8页。
[3]班固撰,颜师古注:《扬雄传第五十七上》,《汉书》卷八十七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38页。
[4]李道平:《系辞上第八》,《周易集解纂疏》卷八,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10页。
[5]张载:《太和篇第一》,《正蒙》,《张子全书》,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页。
[6]方学渐:《陈白沙》,《心学宗》卷四,清刻本,第16页。
[7]方学渐:《陈白沙》,《心学宗》卷四,清刻本,第15页。
[8]万廷言:《学易斋约语》卷二,《万廷言集》,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484页。
[9]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10]萧子显:《豫章文献王》,《列传第三》,《南齐书》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70页。
[11]杨简:《先圣大训》卷二,《杨简全集》第5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96页。
[12]〔瑞士〕荣格、〔德〕卫礼贤:《金花的秘密——中国的生命之书》,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32—33页。
[13]方以智:《三子记》,《易余》,《易余(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14]万廷言:《学易斋约语》卷一,《万廷言集》,第462页。
[15]杜维明:《儒家“体知”传统的现代诠释》,《杜维明文集》第5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16]Abraham H.Maslow,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Penguin Group,1993,p.328.原文为:They are worth living and dying for.Contemplating or fusing with them gives the greatest joy that a human being is capable of.
[17]江永:《近思录集注》卷十四,《近思录专辑》第9 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页。
[18]江永:《近思录集注》卷十四,《近思录专辑》第9册,第265页。
[19]江永:《近思录集注》卷十四,《近思录专辑》第9册,第264页。
[20]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21]Michael 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pp.23-24.
[22]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联经出版社2016年版,第323页。
[23]宋明理学研究者通常将“功夫”写作“工夫”,以区别于作为中国武术的功夫,这容易导致功夫哲学语义中“力道”的缺失。“工”是“巧”义,如“能工巧匠”;“功”从“力”,由此还兼带“能”的含义,如物理学的“机械功”。中国武术重视功力的训练,“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力深厚,可以弥补拳术不精,甚至可以驾驭拳术;反之,如果只追求拳术,没有功力作为支撑,很可能导致花拳绣腿,结果是一场空。拳术与功力可对应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力与巧,缄默维度重在力的积聚,它是通向“内圣”的功夫;关注重点不在具体的形式、烦琐的知识,甚至不必去训诂考证作为经学的圣人之言。当然,功夫需力与巧兼备,如同武术功力深厚者,再匹配精湛的拳术,可练成真功夫。从孟子的圣与智而言,如同射箭,要中靶心,技巧与力道缺一不可。初学者可从巧而入,如追求形式、学习知识,乃至考订圣人之言,但这仅限于起点,最终还要回归力,这是儒家道德功夫论的最终指向:巧是始条理,力是终条理。鉴于“力”在缄默维度的重要性,本书仍使用“功夫”。有关力与巧的问题将在本书第一章继续讨论。
[24]〔美〕玛莎·努斯鲍姆:《欲望的治疗:希腊化时期的伦理理论与实践》,徐向东、陈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页。
[25]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5卷,第329—336页。
[26]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9—384页。
[27]杨儒宾、马渊昌也、艾皓德主编:《东亚的静坐传统》,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版,第ix、57—58页。
[28]林月惠:《良知学的转折——聂双江与罗念庵思想之研究》,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620—624页。
[29]钱锺书吸收西方神秘诗学的研究,对于中国神秘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有评论,如:“艺之极致,必归道原,上诉真宰,而与造物者游;声诗也而通于宗教矣。”荷尔德林诲后生作诗所云“惟美斯静”(Bald zur Stille der Schönheit),歌德名篇发端云:“万峰之巅,群动皆息。”(Über allen Gipfeln Ist Ruh),《诗·邺风》不云乎:“静女其姝”,复可断章矣。(钱锺书:《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666—670页。)
[30]杨儒宾、马渊昌也、艾皓德主编:《东亚的静坐传统》,第xv页。
[31]杨儒宾、马渊昌也、艾皓德主编:《东亚的静坐传统》,第viii页。
[32]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39页。
[33]从发展的质变特征来看,潜意识心理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学说创建及心理治疗实践阶段。如同海面下的冰川,潜意识影响人的行为、性格等诸多方面。在此阶段,人们利用潜意识,主要是通过催眠的外在干预,治疗有心理障碍的精神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催眠师掌握主导性,患者则处于被动的状态。第二阶段,以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罗西(Ernest Lawrence Rossi)为代表的共同参与心理治疗实践阶段。在第一阶段的被动催眠实践中,潜意识在深度催眠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而且催眠的负面性、风险性不断呈现。为避免这些弊端,艾瑞克森开始利用潜意识的正向作用,注重发挥患者的能动作用,患者与催眠师共同参与。上一阶段的疗法表现为通用型,追求共性,治疗手段是强制性的、武断的;而新阶段的疗法倾向于特殊型、个性化,手段则是互动性的、尊重个性的。在这一阶段中,罗西的学说将心理与生理关联,尤其是深度放松导致基因表达的化学变化,这表现出潜意识对于身体朝向健康状态发展的促进作用,这有助于从生命科学深度理解身心关系。第三阶段,个体主动参与并完成的心理治疗阶段。在第二阶段中,受试者(或患者)的主动性逐渐显现,受试者潜意识中的“自愈”功能逐渐强化,受试者表现出正向的生理化学变化。随着学科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我们可以期待个体主动参与,甚至独自完成催眠,用儒学的话语表述,即个体能够通过主静等儒学修养功夫,直接进入潜意识,让潜意识的“自愈”功能、正向作用显现出来。传统儒学在这方面具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在主静的方法步骤等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基础,通过与心理学、生理学的对接,将极大促进儒学融入生活中,发挥其实用性,润沃生命,促进身心健康。
[34]黄宗羲、全祖望:《龟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二十五,《黄宗羲全集》第4 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引文为全祖望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