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华,男,山东菏泽人。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研究人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入选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兼任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委员,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秘书长及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等职。先后在山东大学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访问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西方文化理论和宗教学、生态美学及神学美学及宗教对话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社科项目一项,北京市社科规划办项目两项。Allen Paul Miller,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语言、文学和文化系主任,比较文学学科带头人,古典学专家,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

本书以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与观念为研究对象,旨在详细梳理和研究族群演进格局、“华夷之辨”思想对族群空间建构影响的基础上,揭示民族地理观建构路径,阐明民族地理观与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关联。基于汉文史籍、汉译彝文史籍、考古、碑刻、环境考古等资料的梳理,文献分析、形象学、环境史、概念史等方法的使用,研究揭示:(1)战国秦汉西南族群演进具有区域性与族群性双重特征,且西南族群演进的“区域性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演进的“整体性多元一体”已形成协同演进格局;(2)民族地理观与族群空间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一体两面”,多重格局民族地理观的建构过程同时是结构化、秩序化并表现有“差序格局”特征的族群政治地理空间建构过程;(3)民族地理观的建构是现实的族群演进格局,经典的“五方之民”族群认知模式,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的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反映着全国与区域间族群协同演进和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态势。要之,本书尝试阐明民族地理观应是历史民族地理重要研究内容,初步建构了战国秦汉西南民族地理观的研究路径,强调了民族地理观在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空间建构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