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疾病要小心
1.红眼病
医学上称为“急性结膜炎”的红眼病,和游泳池有“不解之缘”。每年6~8月份的感染率是1月份的两倍,究其原因,没有经过充分消毒的游泳池充当了重要的“帮凶”角色。红眼病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沾染病毒的手、毛巾、水等都可以成为媒介。
当眼部有痒感、异物感或灼热感,特别怕光,结膜充血,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时,应当马上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眼药;同时自觉地和他人保持距离,不要去公共游泳池游泳,以免感染了他人又加重病情。而健康人到了公共泳池,应注意不要和他人共用浴品,游泳时不要用手揉眼睛。
2.妇科疾病
除了泳池,洗澡间也可能是一个污染源。几乎每个游过泳的人都会在里面冲澡,有时因为卫生条件与设备并不完善,毛巾等洗浴用品常常胡乱搭在栏杆、水龙头上。这样很容易传染疾病,特别是抵抗力较弱的人更是如此。同时也带来了传染妇科病的隐患,不洁的纸巾、洗浴用品、洁具等都可能传染妇科疾病。
换衣服时,女性尽量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凳子,换下来的衣服也要用干净的袋子装好,尤其是内衣。人们脚上的霉菌常粘在池边的地面上,如果随意坐在上面,很容易引起霉菌性阴道炎。所以,不妨先垫上浴巾再坐。要注意水域是否卫生,游泳后要尽快用清洁水彻底冲洗并擦干身体,回家后如发现不适,千万不要擅自用药,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3.中耳炎
在充满含氯的消毒剂的泳池里游泳,对人的眼、耳、皮肤具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游泳后,若出现耳朵疼痛,流水样的黄色分泌物,可能是急性外耳道炎。更加严重的情况是得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会出现耳痛、听力下降。
游泳时当池水入耳后,可将头歪向进水的一侧,拉拉耳朵或辅以单脚跳动,让水自然流出,切忌用手或他物去抠挖。为防止池水进耳,最好是戴耳塞。游泳后一旦耳痛,可用复方氯霉素滴耳液或浓度3%的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
4.抽筋
连续游两个小时抽筋的主要原因:一是事先准备活动不够,游泳时忽然进入剧烈运动状态,导致肌肉过度痉挛、收缩;二是游的时间太长,肌肉疲劳,乳酸聚集过多,导致抽筋。游泳持续时间一般不应超过1.5~2小时。
细节提醒
下水前必须做热身运动。热身主要以伸展四肢的运动为主,如弯腰、压腿、摆手等。也可用先冷水淋浴或用冷水拍打身体及四肢,使身体对低温有所适应。
若游泳时发生小腿抽筋,务必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惊恐慌乱以致呛水致使抽筋加剧。若在浅水区可马上站立并用力伸蹬,或用手把足拇趾往上掰,并按摩小腿可缓解;如在深水区,可采取仰泳姿势,把抽筋的腿伸直不动,待稍有缓解时,用手和另一条腿游向岸边,再按上述方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