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主要通过小汗腺、顶泌汗腺(图2-1)和皮脂腺完成。

图2-1 大、小汗腺 上方为大汗腺(→),可见顶浆分泌,下方 为小汗腺(→→)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皮肤小汗腺的密度较大,约100~600个/cm2。在正常室温下,只有少数小汗腺处于分泌活动状态,因无出汗的感觉而称为不显性出汗。当环境温度高于30℃或运动时,活动性小汗腺增多,排汗明显而有出汗感觉,称为显性出汗。中等量运动可导致每小时1.0L以上的出汗。小汗腺的分泌及排泄活动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因素的影响。汗腺的透明细胞在胆碱能神经纤维支配下,排出等渗性液体。在通过汗管过程中,该等渗性液体中的部分钠、氯等离子被重吸收,变为低渗性的汗液而排出体表。汗液的比重约为1.001~1.006。
汗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正常情况下,汗液呈酸性(pH4.5~5.5),但大量排汗时,pH可达7.0左右。汗液中水分占99.0%~99.5%,其余为固体成分,主要包括氯化钠、氯化钾、乳酸及尿素等。这与肾的部分排泄产物相似。可见汗腺可部分替代肾功能。汗液排出后与皮脂混合,形成乳状脂膜,对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汗液使皮肤表面呈酸性,可抑制某些细菌生长,排汗可散热降温。临床所见的无汗症病人,如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患者,因为不能或极少发汗,调节体温功能欠佳,甚至热惊厥死亡。使用特殊药物,如阿托品,可抑制汗腺分泌。小汗腺的分泌主要受体内外温度影响。大脑皮质活动,如恐惧、兴奋等也可使掌、跖、颈、面及躯干等处发汗增多,称为精神性发汗。食用辛辣性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颈、背等处出汗,称为味觉性发汗。
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顶泌汗腺的分泌方式是断头分泌或顶浆分泌。顶泌汗腺分泌于晨间稍高,而夜间较低。顶泌汗腺液中有铁、脂肪酸、中性脂肪、胆固醇等。某些人的顶泌汗腺尚可分泌一些有色物质,呈黄、绿、红或黑色。可使顶泌汗腺处皮肤甚至衣服变色,临床上称为色汗症。其中一些色汗症是与使用某些药物有关,如利福平;但少数未能发现明确的病因。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于感情冲动时有所增加,肾上腺素类药物能刺激其分泌,但尚未发现直接连接于顶泌汗腺分泌细胞的神经纤维。顶泌汗腺分泌的意义在人类尚不清楚,但在许多动物中作为信息激素,具有性吸引及标记其活动范围的作用。
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的分泌方式是全浆分泌,即整个皮脂腺细胞破裂,将内容物排入腺腔。皮脂腺中未发现神经末梢,其分泌不受神经支配而直接受内分泌系统的调控。雄激素、长期大量应用皮质激素均可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活动增加。而大量雌激素则可抑制皮脂腺的分泌活动。垂体对于皮脂腺的分泌具有间接作用,它可通过性腺、肾上腺和甲状腺等其他内分泌器官而影响皮脂腺功能。皮脂腺中高表达维A酸受体(RARγ),因此,维A酸类药物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如异维A酸能显著减少皮脂的分泌,可使皮脂分泌减少75%~90%,并且停药后皮脂分泌仍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痤疮治疗,效果良好。
皮脂腺分泌和排泄的产物称皮脂。皮脂是多种脂类的混合物,包括甘油脂和分解产物游离脂肪酸(57.5%)、蜡酯(26%)、鲨烯(12%)、胆固醇脂(3%)、胆固醇(1.5%)等。其中游离脂肪酸在刚分泌的皮脂中并不存在,而是由毛囊中的痤疮丙酸杆菌和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所产生的脂酶将甘油三酯分解后产生,游离脂肪酸在痤疮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皮脂腺常与毛囊相伴存在,称为毛囊皮脂单位。皮脂具有润泽皮肤、毛发的作用,使毛发亮泽,防止皮肤干裂。还可抑制皮肤表面某些细菌繁殖。皮脂分泌会为致病菌繁殖提供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