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中耳手术或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麻醉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由吸入麻醉剂和静脉泵注阿片类药物维持麻醉。由于面神经靠近手术区域,因此手术过程中需注意识别和避免损伤面神经。术中经常使用电刺激来识别面神经,因此需避免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如果为了气管插管必须使用神经肌肉阻滞药物,应尽量减小药物使用剂量;如果使用肌松药物进行术中维持,则抑制抽搐反应不应超过70%。

手术台的位置摆放需要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并容纳所有的外科手术设备,根据房间配置,手术台可能旋转90°,甚至180°,远离麻醉机,需要使用超长的呼吸回路。由于手术铺巾的遮挡及手术操作在头部,因此麻醉医生接触气道的机会有限,必须牢固固定气管导管。

在中耳手术精细操作期间,必须减少出血以保持视野的清晰,相对低血压(即平均动脉压基线低10%~25%)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通常外科医生在鼓膜使用1:10 000的肾上腺素溶液以促进血管收缩,此时应密切注意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和血压波动。局部肾上腺素的最大剂量为10μg/kg,可在30分钟后重复。或者使用0.05%的局部羟甲唑啉用于促进血管收缩。

手术过程中经常需要识别面神经,因此,如果需要肌松药用于插管,则应确认已代谢完全并将其传达给外科医生。外部佩戴的语音处理器的术后安装对于成功使用耳蜗植入物非常重要。然而,由于通信能力有限,这种拟合过程可能很困难,特别是在婴幼儿中。术中获得的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用于确定最大舒适度,其被定义为没有疼痛的最大声音耐受。电诱发镫骨肌反射阈值已被用于术后语音处理器的拟合,因此必须考虑麻醉剂对此阈值的影响。通过调整镇静药的剂量可以获得更可靠的阈值,在大多数儿童中,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浓度会增加镫骨肌反射阈值,而异丙酚和氧化亚氮对其影响最小。因此,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在一些国家很受欢迎。右美托咪定0.5μg/(kg·h)可降低吸入麻醉剂的需求,同时预防术中高血压和出血,有助于手术过程中的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