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南宋浙江词人群体研究
- 吴冬红
- 3842字
- 2025-04-24 20:35:18
三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丹纳认为:“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46]而风俗一直被视为带有承传性的区域文化特征,严家炎认为:“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而起作用的。”[47]区域文化不仅影响着词人的性格特质、审美情趣、作品内容、艺术风格等,还孕育出一些特定的文学流派和词人群体,如“花间词”“南唐词”等即以区域文化为划分依据。同一区域的作家因受地域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上易形成趋同性,创作空间区域文化对词人群体的形成、文学活动的影响常是最直接、最显著的。宋代浙江词人群体唱和现象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但所关注的词人群体主要活动场域空间在杭州、越州、湖州,而对四明、台州等地的词人群体活动则极少涉及,在浙江词人群体研究中也侧重于群体内部的活动及创作,对群体创作的地域面向意义探究尚有很大的空间。
本书以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为考察对象,其中所言之“浙江”,指今日浙江之范围。唐时设立两浙道,北宋时置两浙路,宋室南渡后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两浙东路辖绍兴、瑞安(温州)、庆元(明州)三府,婺、台、衢、处四州。两浙西路辖临安(杭州)、平江(苏州)、镇江、嘉兴四府,安吉、常、严三州,江阴一军;两浙西路中的平江府、镇江府、常州、江阴军等区域不在本书所论范围之内。
研究以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平台为切入点,将原本作为创作背景的“空间”“地方”等因素作为研究视角,选择地域文化特征较为突出且词人群体活动影响力较大的区域作为个案分析的对象,从地区的空间环境、地域传统、时代机缘、核心人物等几个维度,探究以地域为活动平台的南宋浙江词人群体酬唱的真实状态和各区域酬唱词的内在特质,以揭示浙江地域文化在词人群体唱和中发挥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浙江地域文化对词人群体活动以及南宋词坛、元明清词坛的走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词史的发展演变提供多样化的阐释视角。
关于词人群体,肖鹏先生认为:“是指生活在大致同一时代,相互往来熟识的亲密者所结成的天然形态的词人群体。他们由于社会身份的趋同,政治立场和人脉关系的相近,由于地域同乡因素、交游往来因素、唱和商榷因素、师友僚属因素、社集活动因素等各种人际要素,自然形成词坛上的‘文化党人’和‘知交群落’,而明显区别于周围其他相对散沙状的词人。”[48]词人群体聚合的因素众多,本书采用较为宽泛的认定标准,所论的浙江词人群体指通过交游唱和等活动以及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在南宋浙江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环境空间内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既包括浙籍词人,也包括非浙籍而参与本地词人群体活动的外援词人;群体活动既包括以结社方式进行的词学活动,也包括参与者在多人以上较大型的、有一定影响力的非结社词人群体酬唱。重点考察词人群体互动频繁的临安、绍兴、湖州、四明、台州五大区域不同时间段内多个词人群体的词学活动、词学创作,及其鲜明的区域个性特征,揭示不同区域词人群体活动与创作的不同风貌,进而探究这种地方词学特色形成的原因。
本书采用时空结合的立体化研究方法,在内容的安排上兼顾时间与空间的两个维度,主要以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空间为线索,同时考虑词人群体活动的时间因素,发生在不同区域的词人群体活动,按活动时间的先后安排,如台州、湖州的词人群体活动,发生在宋南渡时期,而都城临安的词人群体活动则发生在南宋中期以后,故将对台州、湖州词人群体的考察放置于临安之前,而绍兴遗民词人群体活动是南宋词的终结,故置于最后一章。
基于以上思路,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地域文化场分析。通过阅读相关的地理、史学、文学、文化等研究著作和地方志史料,对南宋浙江台州、湖州、杭州、四明、绍兴各区域文学生态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尽可能还原这些地域词人群体活动和创作的生态环境。
2.南宋浙江词人群体的交际网络与词人群体活动。利用各种传记、年谱、词人生平考、行年考及《宋史》、地方志等史料以及词学活动中所创作的词作,对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成员的生平、行踪、交往情况等进行梳理、考证,勾勒出词人群体活动的关系表和词学活动表。
3.群体酬唱词的地域文化因缘探析。作为词人群体研究,唱和是维系群体存在和紧密关系的重要活动之一,对唱和词的研究是词人群体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词人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词作较多,考订一首词是否作于以浙江为地域背景的词人群体活动中,主要依据是词题、词序、词作的具体内容等方面。通过解读词人词作,并利用宋人笔记、词话、词序等,考察词人群体创作特征,重点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探究词作的题材风格、审美情趣等,以揭示地域文化对词人创作之影响,并将词作回归到南宋词史的流程中,结合词坛风尚、核心人物等因素对群体活动进行多维的考察,对其在词史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
4.余论。重点考察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中的“浙江文化元素”以及南宋浙江清雅词风在清代的地域传承。
文学与地域关系之研究,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工程,可有多种切入角度,本书只是截取宋词中富有代表性的一个阶段、区域,作为地域文化视角下词人群体活动微观研究的一种尝试,试图勾勒出南宋浙江词人群体活动的版图和场景。
[1]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6页。
[2] 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三二《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〇《孟彦林词序》,《四部丛刊》本。
[4] 刘尊明、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5]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851页。
[6]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〇,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05页。
[7] 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第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7页。
[8] 朱君毅:《中国历代文人之地理分布》,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12页。
[9] 石岩:《志雅堂杂钞·序》,周密《志雅堂杂钞》,中华书局1991年版。
[10]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〇《鱼计庄词序》,《四部丛刊》本。
[11]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9页。
[12]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13] 尚永亮:《北宋文人集会与诗歌·序》,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页。
[14] 王士性:《广志绎》卷四,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7—68页。
[15]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一四,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9页。
[16] 刘方:《盛世繁华: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变迁》,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页。
[17]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94页。
[18] 魏征:《隋书》卷七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19]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9页。
[20] 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91页。
[21]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6页。
[22] 汪国垣:《近代诗派与地域》,《汪辟疆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23] 有关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成果,可参见王祥《宋代文学地域性研究述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4] 王水照:《北宋洛阳文人集团与地域环境的关系》,《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
[25] 唐圭璋:《宋词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26] 以《休歙十词人》为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室编《词学研究论文集(1911—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9—291页。
[27]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续编》卷五,唐圭璋《词话丛编》第4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61页。
[28] 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2页。
[29] 金诤:《宋词综论·引言》,巴蜀书社2001年版。
[30]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31] 王兆鹏、刘学:《宋词作者的统计分析》,《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32] 钱建状:《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33]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4] 叶忠海:《南宋以来苏浙两省成为中国文人学者最大源地的综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35] 夏承焘:《西湖与宋词》,《夏承焘集》第8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6]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866—896页。
[37] 薛玉坤:《宋词与江南区域文化——人地关系的视角》,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
[38] 陈未鹏:《宋词与地域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39] 姚惠兰:《宋南渡词人群与多元地域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40] 林佳蓉:《杭州声华——以张镃家族、姜夔、周密之词为探讨核心》,台湾学生书局2011年版。
[41] 刘荣平:《论宋末元初江西词人群》,《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42] 高利华:《宋季两浙路词人结社联吟之风》,《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43] 谢皓烨:《论宋末元初浙江词坛的审美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4] 李精耕:《论南宋江西遗民词人群体形成的原因及其特质》,《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5] 周晓琳:《古代文学地域性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46]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8—29页。
[47] 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总序》,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8] 肖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