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言偃的乐教与持敬
孔颜授受表现为德行的富足饱满,如孔学四科之说:“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李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虽然孔子此处所言门人仅为从孔子于陈、蔡者,但四科分派仍具有示范意义。颜子深得孔子之潜德,德行科以颜子居首,闵子骞次之。从聚类分析可知,德行与言语不同,德行为隐,言语为显。德行与言语、政事、文学差别最大,德行可视作本体,言语、政事、文学表现为本体之用。从由显至隐的发展来看,缄默、言语、文学则是由不言、言、文言逐渐递进的过程。文学科以言子(子游)居首,颜子与言子处于不言与文言的两极,那由此追问,孔言授受的要旨是什么?这与孔颜授受有哪些异同点呢?不妨借助《论语》展示以下三个要点:文学与礼乐、持敬、仁之根本。
首先来看孔子与言子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由注释来看对话背景:“弦,琴瑟也。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礼乐,则其为道一也。但众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独行之。故夫子骤闻而深喜之。”[28] 孔言所论涉及言语、政事、文学三科,以文学用于政事。文以载道,孔学亦可借助文学以传道:“道之昭示谓之文”,“文学即道学也。子游在圣门为文学之选,而治邑则曰学道,教人则曰有本,夫夫之所以为文者可知矣”。“上知学之得其道,中知学之得其文,宇宙茫茫,舍文,安所学道哉?”[29] 以文学实现道的授受,通常需要两个过程:一是孔子将其所证通过言语编码,将不言转化为言,乃至饰为文言;二是受学者通过文言去理解言,以言还原不言,这个解码过程同样需要践行体知才能完成。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反之,言之有文,其行也远。“文所以载道也。”[30] 通过弦歌之教,孔言授受从孔门走向世俗教化,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孔言对话还涉及乐与道的关系,如杨简所论:“孔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子游因弦歌而举以为证,是孔子以乐为道也。”“盖人心即道,故舜曰‘道心’。”“乐者,中正之音,故足以感人中正之道心。”[31] 通过乐,可以直接进入道心之微,直入圣域,进而君子能够仁者爱人,由此可见乐教的重要性。
孔言授受之学承载有深厚的缄默维度意蕴:“歌,歌诗也。古人学诗必先歌,歌必比于琴瑟,所以和顺性情而即于道也。子游以生平所学而施之于政,所谓以斯道觉斯民者,非第富强之粗而已。”[32]“歌咏以养性情,乃学之要务。夫诗不歌,不得其益。子与人歌,而善取瑟而歌,圣人且然,况于学者?”[33] 通过弦歌直透性灵,体证道的和顺,言子学孔的传统非常重要,在本书第七章将看到,陈献章、王阳明的歌法传承言子弦歌之精髓,不仅用作放歌作诗,直透关元,与孔学精深的密教相通,而且亦能以此教化民众。
言子之学亦表现出持敬与重仁之根本,这在《论语》亦有体现:其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其二,“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论语·雍也》)其三,“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孔子回答言子问孝,以“敬”区别人与禽兽之孝,这在中国儒学发展至宋明时,发展成“持敬”的道德修养功夫论,并与重视深静的颜子传统相互制衡扶正,交相益。言子得澹台灭明,二人为学路径、功夫旨趣相近,如孔子称:“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澹台灭明“持敬”的行实主要表现为两件事: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言偃之室。这是由显以入微、由显以知微的双向互动,表现出澹台灭明持敬甚严,这可发展出中国儒学缄默维度透关的“敬肆关”,这将在本书第十一章讨论。由孔言对话可知,孔言授受重视显处之敬,但如果以此将言子归之于显性知识层次,将持敬功夫停留在日常行为,那将会小觑言子之学。在言子与子夏弟子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言子学说的旨趣。“洒扫、应对、进退”,在这些日常行为中能够做到无不敬,这是基本功,或者说是浅层的功夫,甚至说是细枝末节,乃至由此遭到“本之则无”的严厉批评。子夏的回应是无力的,他没有真正回答言子的批评。从本末一致来看,既可以由末达本,也可以由本至末。言子指出子夏弟子的问题:在由末达本的过程中,这些弟子沉溺于末,停滞不前,洒扫应对仅仅是为了洒扫应对,借用程子之言,[34] 未能由洒扫应对上升到形而上,只是沉溺在形而下,不知其所以然;未能由洒扫应对渗透到精义入神,不能深刻体知并进入缄默维度。由此可知,言子与颜子之学在深层相会相通,均能够传承孔子之道。